一九三五年,嘉南塾學生於神饌田合影。圖/李志雄教授提供
文/莊曉明
台灣目前有很多學校,會在校園種植一些植物來推廣田園知識,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實作體驗農業栽種、觀察植物生長,同時學習相關的營養知識。
其實早在日本時代,也有一種「神饌田」的設置,讓學生親自去耕作,但目的卻是提供祭祀之用,與現今的食農教育方向不一樣。所謂的「神饌田」,係指在農田中種植可供神社祭拜的祭品,主要以稻作為主,收成後會送到神社祭拜。
一九三四年成立的「台南州立農業學校嘉南塾」,本身就是以農業教學為主的學校,它的成立與「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有點關係。
當年在台南烏山頭建設大圳與水庫時,為了方便員工及其眷屬需要,八田技師規畫在此處興建眷舍、學校、倉庫、火車修護站、日用品販賣店以及公共浴室,乃至種種娛樂設施,讓烏山頭成為一個生活機能健全的小鄉村。
待嘉南大圳完工後,工作人員陸續離開此地,原有設備閒置,因此台南州廳決定利用留下的硬體設備,規畫成立以培養皇國農民為信念的台南州立農業學校嘉南塾。然而,嘉南塾只有第一、二屆招收台籍學生,第三屆之後,為了配合移民村政策只招收日籍學生,並遷校至雲林斗六的莿桐庄。
既然是農業學校,有神饌田就不足為奇了。每天清晨五點半,嘉南塾學生起床後,必須先進行神道祭祀奉拜儀式以及武道練習,接著再完成學科與作業學習(包括農業實習),修業期為一年。
這張攝於一九三五年的照片,是嘉南塾第二屆學生在神饌田集體耕種時的側寫,收成後的稻穀將會送至神社。這群學生於農耕實作結束後,一起在「神饌田嘉南塾」的立牌前休憩,並拍下難得的合照,也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當時神饌田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