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力 AI也取代不了的技能 文/姚詩豪、張國洋 |2025.03.22 語音朗讀 240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不管你現在做哪一行,都強烈建議你磨練自己的業務技巧,不妨把老闆、主管、同事當成「客戶」,努力聽懂他們的問題,再幫忙找解方。圖/AI生成不管你現在做哪一行,都強烈建議你磨練自己的業務技巧,不妨把老闆、主管、同事當成「客戶」,努力聽懂他們的問題,再幫忙找解方。圖/123RF商業鉅子相會是最佳拓展業務時機。圖/123RF圖/123RF不管你現在做哪一行,都強烈建議你磨練自己的業務技巧,不妨把老闆、主管、同事當成「客戶」,努力聽懂他們的問題,再幫忙找解方。圖/123RF厲害的業務不會只專注在產品本身,而會探究客戶「沒說出來」的需求。 圖/123RF 文/姚詩豪、張國洋很多人刻板的認為:「不賣東西,何必向業務學習?」其實,「不是銷售人員,就不需要懂業務技巧」早已是落伍的想法了,尤其在AI時代,不論從事任何職業和職位,具備業務思惟及能力,絕對是AI也取代不了的技能……我在職場將近20年的歷程當中,陸陸續續學習很多技能,但如果真的要講哪一項技能對我的幫助最大,那就是「業務技巧」。4個轉捩點扭轉觀念 剛出社會時,年輕的我覺得業務這份工作實在太不專業了,整天對著客戶油嘴滑舌,最後還不是都把事情交由工程師解決,因此從未想過要當業務或是去學銷售技巧。那為什麼現在我卻這麼看重「業務能力」呢?接下來,我要分享4個發生於職涯和生活之中的「轉捩點」,這4段經歷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對業務工作的認知,實在是以偏概全。當我認識更多的超級業務之後,我發現他們都是善於觀察與探測人心的高手。業務不單單指銷售行為,好的業務不會只對自家產品老王賣瓜,而是仔細地從各種角度,擷取跟客戶相關的細節,推測客戶的想法,然後透過發問進一步確認自己的推測。若猜不對,就換個切入點再來;猜對了,當然就距離成交愈來愈近。靠專業取勝的業務力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我工程師生涯剛起步時,在一家做帷幕牆的企業上班,我們會用到一種專門用於大樓帷幕,能耐風壓和地震的高強度矽利康(矽膠),與一般在五金行買到的矽利康截然不同。全球能生產這款特殊矽利康的公司頂多兩、三家,有一次,其中一家外商指派了一位銷售顧問(業務)來公司介紹他們的產品。負責專案的我,對矽利康完全外行,但這位業務非常有耐心,甚至帶點學者的氣息。他細細說明不同材料的差別、教我們該如何選擇,雖然也強調了自家產品的優勢,卻絲毫沒有強力推銷;那時才20多歲的我,第一次覺得:「哇,原來做業務未必要靠交際應酬來拉生意,也是有這樣靠專業取勝的業務呀!」讓銷售對話充滿價值第二個我對業務印象的轉捩點,來自生活經驗。有一回,爸媽居住的大型社區舉辦跳蚤市場,鼓勵住戶清出家裡用不到的東西拿出來擺攤。我盤點了家裡堆積的電器用品、股東會紀念品、沒怎麼玩過的玩具,參加跳蚤市場。過程中,我發現有好幾位移工結伴來遊逛,我用英文與她們瞎聊,結果有十多位移工全都聚集過來,讓我的攤位變得超級熱鬧。我開始用英文耐心解釋產品使用方法,確認購買意願後,也爽快給予折扣;後來,其他客人目睹我這一攤特別爆棚,全都圍上來,東西一下子就賣光了,隔壁攤的小弟見狀,也不由分說把玩具全部委託我賣。雖然沒賺很多錢,但與買家的交流非常溫馨有趣,對方便宜買到喜歡的物品,我也完成斷捨離的任務,很棒的雙贏,超有成就感,也讓我對「銷售工作」有了全新的想法。過去,我是工程師,一心想解決複雜的技術問題,證明自己夠聰明、很優秀。卻沒有想過,原來我只是和客戶聊聊天,幫助他得到想要的東西,完全不涉及技術問題,依然感到心滿意足、充滿價值。利益他人的銷售定義第三個故事,發生於之後轉職到一家軟體公司上班時。有次老闆突然拿一份名單,要我聯絡過去10年曾經交易過卻失去聯絡的老客戶,關心這些客戶的軟體使用經驗,同時創造新訂單的可能性。當時我的價值觀有點偏差,仍舊懷著國立大學畢業生的「自尊心」,覺得要打電話「求」別人買公司的東西,真的很糾結,但這是老闆交代的任務,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執行了。一開始,我緊張到手發抖,講話結結巴巴,內心還覺得很丟臉,結果出乎我意料,硬著頭皮打了10通、20通之後,還真的出現劇情反轉!首先,還是有不少人願意聽我說話;其次,我還真的成交了兩張訂單,其他沒馬上成交的客戶,也有很高的比例會回應:「可以寄一些資料過來嗎?」或「我會安排一場簡報,請你們來介紹最新推出的軟體。」我發現,原來打電話主動去提供服務是有用的,而且那種姿態既不是我原本誤以為的「下對上、懇求別人讓自己做生意」,也不是強迫推銷,反而是:「我們提供可以幫助你的機會,如果你需要,我們繼續聊聊;若不要也沒關係,之後再連絡。」這同時也成為我對銷售的新定義!催生理想的商業交換第四個故事是:2007年第一代 iPhone 面世時,媒體報導一位國外的電信大亨,挾著雄厚的資本來台灣拜訪,國內業界也舉辦餐會歡迎他。餐會上,好幾位身家上百億的大老闆展現柔軟身段,分別跑去向這位電信大亨敬酒,同時還拿著樣本,親自推銷自家的商品和服務。我當時看到新聞畫面蠻震撼的,甚至有點感動。心想:「哇,這些身家上億、全球知名的台灣頭家,為了公司發展,也得扮演業務的角色,大力介紹自家的產品,去爭取訂單。而我這個無名小卒,向別人介紹產品時,憑什麼欲言又止、玻璃心、怕被拒絕?」這些身家百億的企業主,因為業務性格使然, 讓他們站到第一線、為公司開疆闢土。說到底,「業務技巧」不光是表面上的銷售產品,本質上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催生理想的商業交換。(本文節錄自《大人學破局思考》,三采文化出版。)本著服務精神找解方進一步梳理業務技巧,我認為第一要務是誠意和耐心:你必須要能釐清客戶的需求。有句話說,「當客戶來買電鑽,他要的不是電鑽,而是牆上的洞」。所以厲害的業務不會只專注在產品本身,而會細心地探究客戶「沒說出來」的需求。此外,跟客戶對話不能只是「他出題、你答題」的單向溝通,不然我們與「AI客服」有什麼兩樣?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培養提問的能力,透過雙向對話,反覆驗證客戶真正的需求。但我發現,很多業務不太問問題,因為擔心提問之後,客戶拋出更多他不懂的疑難雜症,反而自曝其短。但仔細想想,就算被客戶問倒,又有何妨?我們是人,不是Google或AI,更應該多加發揮人類的抽象思考能力、創意等,而非想要變成資料庫。面對客戶提問,你不需要第一時間就有答案,因為解方也不一定在你身上。若不懂,建議直接開誠布公,向客戶說明「這個問題我不懂,請給我一點時間,我去幫忙找答案」。說真的,這麼多年來,我也有被客戶問倒的經驗,但是當我告訴客戶「我現在沒有答案,但我會幫你找出答案」後,從來沒有客戶為此生氣,也從來沒有客戶批評我「連這個都不懂」;客戶往往高興地說:「好,麻煩你們研究一下,有什麼結果再請告知。」業務技巧的本質是服務。從這個角度來審視,不管你現在做哪一行,也不論你是助理、祕書或行政人員,都強烈建議你磨練自己的業務技巧,不妨把老闆、主管、同事當成「客戶」,不斷努力聽懂他們的問題,再幫忙媒合資源來找到解方。一旦熟練業務思惟和技巧之後,你會驚喜的發現,你的努力將獲得超額的回報。 前一篇文章 【國際職場面面觀】綠色永續環境求才若渴 下一篇文章 裝忙的時代結束 擁抱AI 展現價值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4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5【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對治辦公室9種毒人強化應變力 改造不健康職場系統德企vs.台企 職場文化異同歐盟職場文化 保守穩健重視福利公教人員享福利 身心假下周上路不會用AI的人 焦慮與邊緣化風險 作者其他文章帶著想法去開會 效率才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