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從瓦斯會社到後街文化 ──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

文/丹青 |2025.03.21
281觀看次
字級
老煙囪訴說著土地的歷史。圖/丹青

文/丹青

從台北市西門町武昌街走到街底的豪華戲院,再往前幾步,會看到一處有著高聳煙囪、紅色磚房、一條迴轉棧道、一棟展覽屋和幾株老樹的空地,這裡就是「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大概是台北市植栽最少卻又別有韻味的一座公園。

老煙囪,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歷史。日據時期,日本在台實業家秋山義一等人,於一九一○年在這裡設立了「台灣瓦斯株式會社」,從事燃料瓦斯的製造和販售,主要供應台北城內的機關和居民使用。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國外進口原物料不穩定,修繕成本也驟然高漲,營運困難。台灣總督府於一九一七年將其收購,改組為官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下的瓦斯事業單位。直到一九三四年因瓦斯需求增加,才又獨立並恢復舊名「台灣瓦斯株式會社」。

戰後,由台灣長官公署工礦處接收,一九五一年改組為「台北市煤氣有限公司」,主要做煤球供市民家戶使用。一九六四年賣給新光集團,改名「大台北區瓦斯公司」,此地為其萬華工廠;但不到三年,因天然氣競爭激烈,萬華工廠停止運作,土地也長期閒置。

二○○一年,此地成為台北市公園預定地。二○○五年,保留大煙囪、舊廠房、煉焦爐等設施,改造成「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兩棟紅磚廠房整建後,做為行政及提供餐飲、文創商品的空間。

至於此處因何被定位為電影主題公園?這要推溯到一九○○年,日本總督府研擬都市發展規畫時,建築師近藤十郎在熱鬧的城西設計了台北第一座公有市場──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吸引商家聚集,形成娛樂商圈。

一九二一年,艋舺戲園(後為萬華戲院)落成,更是當時庶民娛樂界的大事。一九三○年代後,電影傳入台北,西區成為重要的電影商圈,當時武昌街、成都路、西寧南路、中華路等地,共聚集了三十七家戲院,武昌街更因多家影院比鄰,而有「電影街」之稱。

電影街的顛峰期在一九六○至一九八○年代,之後雖隨著電視及其他娛樂平台興起,電影院逐漸減少。此時,西門町也出現變化,成為青少年聚集之所,帶來更多元的娛樂型態,如街舞、塗鴉、滑板等,逐漸融入電影街的巷弄中,電影主題公園也成為青少年休閒活動的場所。

二○○九年,市府委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接手管理電影公園,其後配合台北電影節舉辦「西門町遇見愛──愛情文藝在台北」,接著又舉辦了「街頭放聲」、「戶外電影院」、「公共藝術展覽」等活動,並融合塗鴉、原創音樂等次文化,讓青少年有一個創作及表演的舞台。

近年來,除了在紅樓及電影主題公園固定舉辦「城西生活節」,亦開放給一般民間活動,透過串連在地社群與區域活動,達到活絡地方藝文、發展商圈經濟之功能。

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占地近兩千坪的開放空間,除大煙囪及廠房、煙囪、煉焦爐(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等主體建築,並以鋼體結構搭建出棚架、棧道平台等露天設施,除了呈現具有歷史意涵的地景,也符合青少年後街文化的樣貌。如有機會到西門町看電影或購物,不妨多走幾步,到武昌街、康定路口的電影主題公園走走看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