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文君
我們現今使用的曆法,早在春秋時期即已成形。古人制訂曆法,農業耕作與氣候時令以「陽曆」為主體,日常生活與民俗節慶以「陰曆」為應用。先民觀察氣候與農業需求,在曆法上形成了「二十四節氣」,乃先民適「天時」、應「地利」,為獲得良好農收,結合天文曆法與氣象經驗所得的智慧結晶。
春分,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一日,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古時又稱為「日中」或「日夜分」,指一天的白天、黑夜均等。而我國自古就發現,在春分這一天豎蛋較容易成功,於是便有了春分豎蛋的習俗,西漢司馬相如也曾寫詩描述:「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
其實豎蛋是有深意的,寓意留住春天。因此每年春分,各地都有許多人在豎蛋,已成為中國的一種傳統習俗。而在大陸老北京的春分習俗,則是要吃香甜且有祈福避邪意涵的「驢打滾」。驢打滾是一種北京的傳統小吃,會在豆麵糕的外皮裹上一層黃豆粉,就像驢子在地上打滾後渾身沾滿黃土,因而得名。
至於鄰近的日本,則是將春分定為國定假日,旨在歌頌自然,憐愛萬物。此外,春分也是祭祀的節日,天皇會在皇宮中舉行祭拜歷代天皇的隆重儀式,稱之為「春季皇靈祭」;而在春分前後各三天的七天時間,稱為「春彼岸」,民眾也會在這段日子去掃墓,祭祀祖先。
「彼岸」一詞,來自梵文的「波羅蜜多」,原是佛教用語,意為「從煩惱的世界得到解脫,到達涅槃清淨的境界」。日本人則將此意延伸為「祖先靈魂所居住的世界」,認為在晝夜各半的「彼岸之日」(秋分前後則為「秋彼岸」)去掃墓,可以得見死去親人的靈魂,於是有在春分時節掃墓的習俗,寺院也會在這段期間舉辦法事,為過世者祈求冥福。
日本人在春彼岸期間,會以紅豆泥包覆糯米糰子的日式點心做為供品,因春分時節牡丹花正開,故名為「牡丹餅」。日本人認為紅豆的紅色寓意「驅魔邪」、「保平安」,此時吃牡丹餅可以驅除邪氣,為掃墓者帶來好兆頭。
因春分宣告春天到來,日本人藉著外出掃墓的習俗,創造了一系列享受春天美好時光的踏青活動,例如賞櫻花與摘草莓等。我國內政部則是在一九八二年將每年的三月二十一日訂為「氣象節」,但鮮有政府或民間舉辦慶祝活動。
查閱我國相關禮俗典籍,其實掃墓祭祖表並不一定要在清明節,而是始於春分、止於清明的這半個月內。而自古以來,掃墓祭祖便是整個家族的重大聚會,祭祀完畢後,大人們飲食話家常,討論營生與生活日常,小孩們則是聚在一起玩耍,也藉此加深親屬間的情誼。
春天氣候適人、景色優美,除了掃墓祭祖,其實也很適合舉家踏青春遊,共享天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