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河北大地之下的祕密 文/記者翟翔、杜一方 |2025.02.22 語音朗讀 5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故宮太和殿的脊獸,最右為行什。圖/新華社邯鄲趙王城西城二號夯土台基址。圖/新華社東垣古城遺址殿堂遺址發現的散水遺存。圖/新華社東山頭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陶塑站姿男俑。圖/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元中都遺址出土的獸頭。圖/新華社元中都遺址出土的行什。圖/新華社故郡遺址附葬M53的車馬坑。圖/新華社 文/記者翟翔、杜一方承德平泉發現紅山文化人像,張家口宣化發現紅山文化玉豬龍,邯鄲戰國趙國王城曾被認定為宮殿的台基下發現兩座大型墓葬,邯鄲臨漳發現規模宏大的鄴城宮殿闕門遺跡,張家口張北元中都宮城布局進一步釐清……地處華北平原,西倚巍巍太行,河北山河壯麗,考古學者不斷揭開深埋於大地之下的祕密。 日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莊舉辦二○二四年度河北考古成果交流彙報會,集中介紹該年度最為重要的考古成果。其中包括位於承德平泉市大營子村北一處黃土小山頂部和南坡的東山頭遺址,村民在這處曾經貌不驚人的地方栽種了玉米。一九九○年,河北省文物普查時,這裡因發現具有紅山文化特色的陶器與石器,引起了考古學者的注意,自二○二二年開始對東山頭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胡強介紹,二○二四年度的發掘表明,東山頭遺址是紅山文化晚期兼具埋葬、祭祀和特定居住功能的綜合性遺址,距今約五千三百年。以石壘牆、以石築墓、以石封頂,分布集中、邊界清晰。積石冢是紅山文化最為典型的墓葬特徵。胡強介紹,二○二四年東山頭遺址積石冢出土了玉鐲、玉環、玉璧、玉琮形器、印章形玉器和綠松石耳飾等遺物,出土玉器體現出高超的工藝水平。其中,一座長二點二公尺、寬一點五公尺的墓葬出土了兩件男、女陶塑站姿人俑,男俑戴帽穿靴,兩人均把雙手擺在胸前,面部刻畫細膩,造型生動。史前陶、泥塑人像在中國大陸屢有發現。胡強說,東山頭遺址陶俑是透過考古發掘,在墓葬內部發現的紅山文化人像,對雕塑史、服飾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發現文化的序列位於邯鄲武安市的趙窯遺址,是一處以仰韶時代和商代遺存為主的重要遺址。經過一九六○年和一九七五年的兩次發掘,初步展現了遺址豐富的文化內涵。自二○二一年開始的第三次考古發掘進一步揭示了這片土地上蘊藏的豐富歷史信息,確認遺址分布總面積達一百一十萬平方公尺,除了商代至漢代的遺存外,還發現了仰韶時代初、早、中、晚各階段的文化遺存,展示了趙窯遺址仰韶時代完整的文化發展序列。「此次發掘發現了一處面積約二百六十平方公尺的仰韶時代大型房址,柱洞圍攏範圍呈長方形,東西長十五點五公尺,南北寬十六點五公尺,是目前河北考古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史前房址。」趙窯遺址考古隊領隊魏曙光介紹,此次在趙窯還發現了多處柱洞圍攏地面起建的房址,這種類型的房址在海岱地區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卻少見於中原地區,在河北也是首次發現,或表明受到同時期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的影響。再現鐵血與榮光戰國之世,千乘之國五,萬乘之國七,中山國是十二個諸侯強國中唯一由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部建立的國家。在那個列國爭雄的時代,中山國實力僅次於七個「萬乘之國」,以其勇猛善戰和縱橫捭闔稱雄一時。然而,關於中山國的史料記載簡略零散,致使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戰國「第八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成為「神祕王國」。一九七○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勘探了位於石家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的戰國中山國都靈壽古城,發掘了中山王墓等五座王族墓和百餘座貴族、平民墓,共出土文物兩萬餘件。中山雄風再現於世,其精美而富有浪漫色彩的青銅器驚豔了世人。前不久,中山國的守丘刻石更成為網紅文物,被認為是二千三百年前的時光「漂流瓶」。二○一五年以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莊行唐縣持續開展考古發掘,發現這裡的故郡遺址是鮮虞至中山國早期歷史及考古的代表性遺存之一,文化面貌既具有明顯的北方戎狄種群特色,又深受華夏系統文化的影響。其中,故郡遺址M53的主人被認為是這座中山國重鎮「首領式」的人物。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漢唐考古研究部主任張春長介紹,M53墓葬中出土的龍虎紋胸甲彌散著鐵血氣氛,戈和劍是故郡墓主人身邊最常見之物,流露枕戈寢甲和渴望功名之情。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漢唐考古研究部副主任齊瑞普介紹,二○二三年至二○二四年,對附葬M53的車馬坑進行了細緻化清理,這座距離M53東部三點三公尺的車馬坑呈東西向,總長二十六點九公尺,南北寬三到三點六五公尺,葬車九輛,有五駕馬車一輛、四駕馬車四輛,馬匹共二十五匹,一些馬匹身上還鋪設有紅色幔帳。中山王墓的兩座車馬坑和雜殉坑共有殉馬三十匹、車十輛;邯鄲戰國趙王陵單座車馬坑出土殉馬十四匹、彩繪木車四輛。由此對比,可以看出M53的主人地位的高貴。「目前,暫時還不能認定它的主人是中山國國君還是重要將領。」齊瑞普介紹,這座車馬坑是近年河北發現的埋藏車馬數量最多的車馬坑之一,為先秦時期車馬形制和車馬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鄴城與元中都兩座古城身後的輝煌鄴城遺址位於邯鄲臨漳縣西南,從曹魏到東魏,再到北齊,多次成為都城。它曾是曹操運籌帷幄、書寫魏武霸業的舞台,也是北齊蘭陵王披堅執銳、縱橫沙場的見證者。一九八三年以來,鄴城考古工作持續開展,為鄴城遺址平面布局研究積累了重要基礎資料,揭示了這裡曾經的恢弘氣度與都城規畫的卓越智慧。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郭濟橋介紹,二○二四年,鄴城考古隊對東魏北齊宮城西門遺址進行了全面揭露,發掘顯示該門址平面呈「凹」字形,主體由夯土台基、連牆及雙闕組成,門址南北面闊約三十八公尺,東西進深十九點六公尺,推測有三個門道,門外雙闕為平面呈曲尺形的一母二子形式,規模宏大。承載著歷史記憶「一座元中都,半部元朝史」。元朝十一位皇帝中,有五位皇帝曾駐蹕元中都。它位於張家口張北縣的遺址,承載著元代重要的歷史記憶。一三○七年,元武宗下令在大都和上都之間的行宮所在地新建宮闕,開啓了元中都的建設。一三一一年,元武宗去世,元仁宗下令停工,但中都城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作為行宮使用。元末,這裡毀於戰火,隨後在歷史的塵煙中湮沒,甚至一度被誤認為是遼代的「北羊城」。一九九七年,這處遺址經過專家多次論證,被確定為元中都遺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黃信介紹,一九九八年至二○○三年,河北文物部門對元中都遺址的宮城、皇城、外城進行考古調查和重點勘探,首次從考古學角度明確了元中都的規模、布局和營造方式。黃信參與了二○○三年的發掘,那時,他剛工作不久。時隔十九年,二○二二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度開啓了元中都遺址考古,計畫通過為期五年的工作,進一步明晰元中都的整體布局和功能分區,黃信是這一項目的負責人。提高研究水平「二○二四年發掘區位於宮城一號大殿東側、南北向軸線以東,共清理 和 兩處建築基址。其中 平面呈坐東朝西的『凸』字形,屋頂推斷為單層歇山,琉璃剪邊鋪瓦。緊鄰一號大殿,主殿坐北朝南,基址地基營造極為講究,是宮城內僅次於一號大殿的重要禮制性建築,屋頂規制與相同。」黃信介紹。「在二十多年前和此次的考古發掘中,我們都發現了蹲獸。有龍、鳳、天馬、海馬及一種類似行什的蹲獸。」黃信介紹,類似行什的脊獸尖嘴、鷹爪,背後也生有翅膀,但手中捧著海螺狀的器物。「元中都遺址是蒙元四都中,結構保存最完整、時代最明確、晚期破壞最少的具有紀年意義的元代都城,以其為基石和紐帶,可將元代都城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它是蒙元都城考古、中國古代城市規畫、中國古代都城研究的理想之城。」黃信說。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 4大名樓見證歷史風雨 下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江西分宜奇書《天工開物》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5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6【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7【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8【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9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大陸產業發展】冠旭電子 在工廠裡栽出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