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台灣烏腳病防治歷程(上)

文/許峰源 |2024.07.24
702觀看次
字級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烏腳病俗稱「黑腳仔」、「烏乾蛇」,是日據時期以來台灣特殊地方流行病,並非遺傳或傳播所致,係地質水文環境惡化引起的病變。病發初期,患者手、腳皮膚會變成黑色,接著末梢血管阻塞、潰爛,出現肌肉萎縮、硬化及壞疽,最後組織壞死猶如木炭。若病患缺乏藥物治療,只能切除手、腳部位,萬一病情惡化,得接續截肢。患者除承受身體及手術疼痛感,還要忍受社會異樣眼光,身心煎熬,苦不堪言。

日據時期,西南沿海村落就已出現病例,但病因不明,又屬零星個案,蔓延速度緩慢,尚未引起台灣總督府的關注。二戰期間,許多地方遭受美軍轟炸,自來水設施毀損,衛生環境惡劣,導致戰後常聽聞烏腳病流行的消息。一九五四年,僅嘉義布袋新塭村就有六十五名患者,不僅地方驚恐,還引起國內外醫界重視,派員勘查,但始終無法釐清病因。

另外在一九五六年,因報刊大篇幅報導,台南安定復榮村全村五百五十三人,就有四百九十六人罹患怪病,引發恐慌,村民紛紛走避。地方謠傳是風水敗壞,遭到病魔詛咒所致。台灣省政府無法查出病因,在輿論與民意代表壓力下,只能在三公里外另闢大同村,將村民遷到此處安置。集體遷村在台灣公衛史上是極罕見的做法,也突顯省政府的束手無策。隨著病情蔓延,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相繼出現病患,其中又以嘉義布袋、義竹和台南北門、學甲最嚴重,約占全台病例數百分之八十。

烏腳病雖可以使用鎮定劑、麻醉劑減緩患者疼痛感,但當手腳出現壞疽,仍得切除才能保持生命,而手術費對大多數貧苦家庭是一項沉重負擔。一九六○年,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主持的基督教芥菜種會,為關懷烏病患,在台南北門創辦的「憐憫之門──烏腳病免費診所」,是第一個投入烏腳病的醫療機構,委由當地王金河醫師照料病患,提供各項救助,讓患者求助有門,不再絕望輕生。

由於各地病患人數持續增加,省政府無法再以遷村解決問題,必須找出致病原因,從根本解決問題。省政府於是委託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組織調查團隊,前往流行區域採樣;另外,美國海軍駐台灣研究中心第二醫學研究所也集合相關單位,指派公衛和醫療專家前往調查,希望能夠早日揭開謎團,解除病患痛苦。

一九六二年,台大公衛所調查團隊經過多年努力,發現罹病率較高的地區,民眾多飲用深水井水源。因周邊飲用淺水井或其他水源的民眾,並未出現病例,推論應與民眾日常飲水習慣直接相關。台灣西南沿海抽取地下水從事漁業養殖的歷史悠久,而當地下水受海水侵襲鹽化,導致水質鹹苦難飲用,民眾須另鑿深水井汲水飲用。然而地下水層成分迥異,深水井含高濃度的砷,會引發皮膚病變,推測即是造成烏腳病的元凶。

有了調查研究基礎,省政府隨即擬定改善公共供水方針,從一九六五年起廣設自來水,降低疾病發生率。一九七二年,省政府頒布「台灣省烏腳病防治計畫」,從該年七月至一九七六年六月,落實防治工作、強化病患療養環境,不僅編列預算補助烏腳病免費診所,將基督教芥菜種會納入防治體系,並請台大公衛所繼續調查,作為日後防治的參考。

烏腳病引起中央政府關切,一九七三年,行政院長蔣經國與省政府主席謝東閔訪視北門烏腳病免費診所,王金河醫師、地方民意代表陳情病況嚴重,亟需中央統籌工作。蔣經國除感謝基督教芥菜種會與北門免費診所的付出,也立刻指示省政府儘快成立防治中心,專責防範工作,之後並多次前往北門探視病患,展現杜絕烏腳病的決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