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樂寂
「師姐,那三萬元你要不回來了啦!」阿昇看向遠去的背影,緩緩為我開解:因為根據分析,通常親朋好友之間借貸三至五萬元的,是最存心不還的。口氣雖是按捺住的溫和,但還是聽得出那句師姐叫得有些無奈,眼中更是流露出「糟糕,這人有點傻」的憐憫。
我一同望向漸走漸遠的背影,說:「沒關係,本就沒打算要回。」那蹣跚的人影是我國小同學,幾近二十餘年沒聯絡的同窗。連續幾天打來數通電話都沒接到,接到後開門見山問說能不能借他錢。我瞬間想到若干年前他問能否借五萬元?那時我口袋裡連五百元都沒有,實在無法幫上忙。後來知道他是為女兒動心臟手術之用,我久久不能釋懷。
這次他開口,我說:「跟姐說借錢何用途?」鄉下地方還維持一表三千里的人情味,他跟著表親喊我媽姑。他小時候家境殷實,父母親也是敦厚人,雖沒什麼特別記憶,但那時恐怕少不了也吃過這表親家一兩口美食。
同窗早早從郵政退休,好長一段時間在大陸做保健品直銷,有數年間聽說下線極多,都還得分班上課。疫情前在大陸感染猛爆性肝炎,已抱著回台辦後事的準備,想不到遇上極高明的醫生撿回一命。但隨後兩年間父母相繼離世,自身健康也一直沒有好轉,生活開銷頓時有了缺口。
請他在滴水坊吃碗麵,他吃得涓滴不剩,直說想不到素食麵能這麼好吃。得知他還想直銷保健品,我將信封推向他,勸道:「別再做直銷了。如果你賣的保健品吃了有效,你身體應該很勇健;如果你能因直銷致富,就不會缺這區區數萬元。」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卻常常迷惑於眼見耳聞,為著帶不去的萬般,招惹一堆隨身不掉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