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產】平潭「一廟兩城隍」與「兩廟一城隍」

文/謝貴文 |2025.01.06
394觀看次
字級
五福廟奉祀的海山城隍(後)與台灣城隍(前)。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城隍是最具官僚性格的神明,全國各地皆建有猶如官署的廟宇,供奉如同首長的城隍神。不過,在福建平潭縣城內,卻出現「一廟兩城隍」與「兩廟一城隍」的特殊情形,頗令人感到好奇。

平潭位在福州東南部海域,由百餘個島嶼組成。最大的海壇島因海防地位重要,清初在此設立水師海壇鎮,也於五福境興建城隍廟,以庇佑駐營官兵。廟內供奉的海山城隍,相傳是明初遭奸黨陷害而為皇帝錯殺的駙馬陳福,死後受封為「威靈公五福都城隍」,廟名原稱「駐鎮都城隍廟」,今稱「五福廟」。

清代台澎防務實施班兵制度,駐軍由閩粵沿海各營抽調而來,每三年輪替一班,故稱「班兵」,海壇鎮亦為輪調班兵之所。有次船隻前往澎湖換班,在海上因風浪迷失方向,士兵無不跪求城隍庇佑,果然在神力指引下順利登岸。士兵感恩之餘乃為其雕塑金身,奉祀於伙館「海山館」內。後來海壇班兵撤離澎湖時,將此一神尊迎回五福廟供奉,而形成一廟兩城隍的現象。

五福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前有戲台,左為太歲殿,西側轅門下有石階接南街,門額外書「五福境」,內書「平潭古蹟」。據傳該廟建在一平坦巨石上,俗稱「平磹」,此即今之地名由來。廟內奉祀三尊城隍神像:後為鎮殿神尊;中為軟身神尊,即本地的海山城隍;前為澎湖迎回的「台灣城隍」,或稱「台灣客」。因其廟貌古樸,神尊具歷史價值,而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初當地江仔口村東臨海處,尚有一民祀城隍廟,因位在島內南北要道,香火旺盛。清末因海潮沖刷,廟宇損壞嚴重,海防同知宋廷模見之不忍,捐俸將其遷建於村內的衙署南側,廟名定為「福勝正境都城隍廟」。而與原廟相鄰的黃厝村,因不滿此遷建,亦將神龕移至該村內分爐供奉,並於一九九○年代正式建廟,原稱「福勝正首境都城隍廟」,今稱「平潭都城隍廟」,形成兩廟一城隍的現象。

現今兩廟皆位在巷內,福勝正境都城隍廟經多次整建,規模較大,前有戲台,後有觀音樓閣,右有土地公殿;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平潭都城隍廟,則保持原始的建築樣貌。雖然皆主祀海壇都城隍,但對該神來歷卻有不同說法。後者仍堅持是黃厝村民由福州侯官所請回;前者則謂其為明初河南人陳善,因剿滅倭寇有功,官至兵部尚書,但為奸臣所害,後經天庭敕封成神。由此亦可見兩廟的刻意區隔與競爭性。

不論是「一廟兩城隍」或「兩廟一城隍」,都見證了平潭的地理環境、歷史變遷,以及與台澎的關係,也能感受到人神之間的互動情感,實為當地珍貴的文化遺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