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教與青年─青年的力 菩薩的心 3-3

文/星雲大師 |2025.01.03
635觀看次
字級
能夠了解萬物皆因緣法存在,體悟眾生與我同體共生的道理,隨時懂得人我關係相互調換,才能營造美好和諧生命。圖/游智光

文/星雲大師

(四)青年要有鼓勵的力量

做人要有鼓勵、帶動的力量。好比一個家庭裡,如果有人鼓勵、帶動,就能增加許多歡樂融洽的氣氛。

有一個人每天煩惱不已,他到寺廟裡找法師,請問如何消除心中的煩惱。法師送給他四個錦囊,並吩咐說:「這四個錦囊不可一次打開,必須在不同時間打開來看。」

到了第二天清晨,這個煩惱人打開第一個錦囊,上面寫了四個字:「到山上去」。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到山上去,不過一到了山上,空氣清新,鳥語花香,使他感到神清氣爽,精神舒暢無比。

回家之後,又打開第二個錦囊,上面寫道「你要歡喜微笑」。他就趕緊放鬆面容,調整心情,讚美太太、鼓勵兒子,散播歡喜、散播微笑。家人因為他的心情,也跟著歡喜起來。

到了公司上班時又打開第三個錦囊,上面寫著「誠心讚美人」。他就對科長說,你工作做得很好;對課長說,你最近很有成績。所有公司裡的職員聽到主管這樣的讚美,心裡非常高興,工作就更加賣力。

傍晚下班時,他打開第四個錦囊,上面寫著「到海邊去,請在沙灘上寫兩個字『煩惱』」。他就在沙灘上寫上「煩惱」二字,才剛寫好,潮水一陣沖上來,很快的就把「煩惱」沖走了。

當下他體悟到,煩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而是自己找來的。解鈴還須繫鈴人,要消除煩惱,還是得從自己做起。所以,給人歡喜、給人讚美、給人快樂、給人鼓勵,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像現在的社會之所以有許多怨偶產生,都是因為夫妻間彼此不善於讚美,缺乏相互鼓勵。例如太太見到先生回來就發脾氣:「嫁給你這個窮鬼有什麼用,嫁給你真是倒霉,想要什麼都沒有。」先生聽到太太這樣的話,真是無比失望,家庭的嫌隙、裂痕慢慢就愈來愈大。

其實,不管是結婚幾十年的老夫妻,或是新婚的年輕夫妻,彼此相互鼓勵、讚美是很重要的。做先生的要多一點讚美給太太,例如:「今天這個花插得好美麗喔」、「菜煮得真好吃」、「家裡真是整齊乾淨」、「這件衣服好漂亮」、「今天的髮型好美」、「今天你的笑容真好看」……先生的一點讚美,必定能增添家庭幸福美滿。而太太對先生更要讚美和關懷,比如:「你很能幹」、「你真有智慧」、「這件事虧得你才做得成」……這些話不管是真、是假都很有用,鼓勵的力量是很大的。

佛教青年要學習諸佛菩薩稱讚的力量,像稱念觀音菩薩,菩薩就會尋聲救苦;稱念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菩薩就會給你滿足;稱念文殊師利菩薩,菩薩就會賜給你智慧;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帶給地獄眾生多少的希望與鼓勵。可見得,要成為一個菩薩,要具備多少承擔、辨別、自制、鼓舞的力量,甚至還要有發心的力量、忍耐的力量……

許多公職人員退休之後,漸漸失去力量;很多運動員從運動場上退休後,失去動力,因為他們年輕時所發揮的是肉體上的力量,為事業打拚,卻沒有培養精神慧命上的力量,所以退休之後無所事事,漸漸的就感到衰老,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佛教青年從年輕的時候就應儲備良好的精神力量。

精神道德力的基礎,在於因地的發心。有了青年的力,接下來就要有深遠的菩薩心,才能使力量穩固,永不退墮。怎樣發菩薩的心呢?

二、青年要如何發菩薩心

(一)要有大願心

一般人求佛拜佛,都是希望佛祖賜給我福報、家庭幸福、生活美滿、事業順利、聰明智慧等,大多都是為自己或家人親眷求,很少為法界一切眾生求。我們學佛應該要發大願心,為法界一切眾生求安樂。

有一次黃檗禪師遊天台山時,遇到一個舉止奇怪的同參,兩人談笑,一如故人。當他們走到一條小溪前面時,正好溪水暴漲,那位同參叫黃檗一起渡河,黃檗便說道:「老兄,溪水這麼深,能渡過去嗎?」

那個同參便提高褲腳過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樣自然,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說:「來呀!來呀!」

黃檗便叫道:「嘿!你這小乘自了漢,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腳跟砍斷。」

那位同參被他的罵聲所感動,歎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實在說,我不如你啊!」

這意思是說,我們要有「自己未度,先能度人」的願力,才是真正菩薩發心。我們不要以為法界眾生不是我,其實我與法界眾生是一體的。假使我的資生日用都很富足,而我生活周遭的人,生活卻苦惱貧窮,我每天見到了,是不是心中也會感到苦惱不堪呢?反之,假如我發願給人歡喜,給人信心,周遭的人,一定可以感受到你給人的歡喜,給人的信心、熱力。所以要有大願心,願普天之下的人都能享有幸福安樂。

甚至發願捨己為人,發願化身一棵樹,給眾生庇蔭;發願造一座橋,給大家行走;發願常轉法輪,度化眾生改邪歸正;發願使家庭和諧,妻賢子孝,兄友弟恭;發願好好教育子女,使其成為國家棟梁、社會中堅;發心每天讀多少經、念多少佛、說多少好話、展開多少笑容。這都是一種願力的實踐。

(二)要有清淨心

一般人的心給成見框住了,所以對什麼事情,總是帶著有色的眼光看待,這樣怎麼能清淨呢?有的人雜念妄想很多,如女詞人李清照所形容,「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麼無常的心念,又怎能安寧、安住呢?所以不被貪、瞋、愚痴染汙的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無住、無念、無執著的心。清淨心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如「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寒潭水無痕。」

(三)要有慈悲心

慈悲心是一種無分別、無對待的平等心;慈悲心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不必向外求,只要把心靜下來,馬上就可以體證。從真如自性顯現出來的慈悲心,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門頭生起作用,看人都是慈悲的眼光;聽到的都是慈悲的聲音;說的都是慈悲的語言;慈悲的手為人服務做事;慈悲的心為人祝福回向。

(四)要有般若心

般若是什麼?就是智慧。開發智慧,是改造自己愚痴的認知。人要明理,不明理則會執著、愚痴,胡作非為。所以有人說:「寧與君子理論,莫與小人計較;寧與智者爭論,不與愚者論道。」能夠了解萬物皆因緣法存在,體悟眾生與我同體共生的道理,隨時懂得人我關係相互調換,才能營造美好和諧生命。因此,要用般若智慧來化導愚昧無明,以淨化自己的心靈。

人無始來今,流轉輪迴於六道,身體會毀滅變壞,唯有這個般若真心是永遠存在不死的,所以般若心是大智慧、大光明。

談到「青年的力,菩薩的心」,青年的力,主要是希望青年們有承擔的力量;有辨別的力量;有鼓勵的力量;有忍耐的力量。菩薩的心,則是要我們擁有菩薩情懷,發揮大願心、清淨心、慈悲心、般若心。擁有青年的力及菩薩的心,未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