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蔚領
多年前,曾看過一段文字,大意是說:「人們對於平常熟悉的事物,其實往往是陌生的。」當時覺得此語矛盾,但有一天,突然被問:「台北車站外的大鐘是什麼牌子?」我愣住了,因為每次坐公車經過,都只注意數字是幾點鐘,卻從未注意是何廠牌。又有一回,被學生問:「7-11的招牌有幾種不同的顏色?」天啊!我只記得綠色與橘色,這才察覺我對周遭太多習以為常的存在,根本是漫不經心的漠視。兩次經驗,倏地讓混沌的腦袋開機進補。
這也讓我想到,父母對我無微不至地呵護,但求我平安喜樂長大,有美好前途,我卻未回過頭審視我對父母有多少的反饋。我暗暗觀察父母的興趣、情緒、健康狀況,以及時不時要求他們講從前在大陸故鄉的點滴,開啟了我與父母的交流,親子感情因此更加溫,讓我慶幸當有一天父母離世時,他們不會是我熟悉的陌生人。同理,我認為夫妻、手足、親人等,彼此關係也應該是互相最熟悉的另一方。
我也開始注意,儘量不輕忽自己的人際往來,關切和了解是最簡單的法則,每每無形中得到意外的快樂與安慰。可是,當我與學生個別談話,詢問他們有什麼優缺點,期待和他們進一步接近與溝通時,竟然得到「我不知道」、「我沒有什麼優點」、「我只有缺點」這種讓我傻眼的答案。而他們的表情絕非謙虛客氣的交際口吻,反而是茫然無辜的羞澀模樣。
若一個孩子到了高中都還不清楚自己基本上的個性、特質,又將如何去應對他人?
現今世代的青少年,極熟稔網路世界的諸多發展,以及追趕外在世俗的唱、跳、偶像潮流,唯恐媚俗來不及,回過頭來,對自身內在卻無所了解,日後一旦投入陌生殘酷的現實競爭環境,將如何自處?難怪眼下青少年看心理醫生,求教輔導老師的比率益增,同時亦令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愈來愈艱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