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重保暖潤肺膚 出門戴圍巾防寒氣

陳玲芳 |2025.10.08
56觀看次
字級
寒露後天氣漸轉冷,中醫師提醒注意保暖,早晚出門可戴圍巾防風寒,日常保養可多吃新鮮蔬果、喝潤肺茶飲。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今年國曆10月8日節氣寒露,天氣轉寒、晝夜溫差大,中醫師提醒「寒露腳不露」,保暖為首要重點。迪化馬光中醫診所魏士晉、忠孝明悅中醫林雅瑩及翰鳴堂中醫賴睿昕一致指出,此時人體陽氣漸收、陰氣漸盛,若不注意保暖與潤燥調理,容易引發感冒、氣喘、皮膚乾癢及關節痠痛等秋冬常見問題。想在節氣交替時維持健康,應從「防寒氣、潤肺膚、養氣血、護關節」4大方向著手。

魏士晉醫師表示,寒露是秋季第5個節氣,意為「露氣寒冷,將欲凝結」,象徵天氣由涼轉冷。民間俗諺「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提醒人們要防止寒氣自下侵入,尤其長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赤腳踩地,或穿著單薄。

保頸暖身晒太陽  護呼吸道

他指出,寒露後氣溫下降、空氣乾燥,呼吸道疾病患者明顯增加。日常養生可從4個層面著手:1、保頸暖身:早晚出門可戴圍巾防風寒。2、多晒太陽:傍晚4至6點背對陽光,可暢通膀胱經、減緩鼻過敏與哮喘。

3、潤肺茶飲:以百合、麥門冬、生甘草、桔梗、玄參煮茶潤肺止咳。4、穴位保健:熱敷或按壓大椎、合谷、足三里穴,可提升免疫力。

林雅瑩醫師指出,寒露是秋分後首度顯現「寒意」的節氣,氣候由「白露」的清涼漸轉為寒冷,晝夜溫差更大。此時「燥邪」盛行,人體容易出現皮膚乾癢、喉嚨乾、咳嗽等秋燥症狀。

飲食調理多蔬果 養肺潤膚

她強調,寒露時節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慢性溼疹的好發期。氣溫降低、溼度下降,使皮膚油脂分泌減少、屏障功能受損。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若肺氣虛弱,皮膚就容易乾裂發癢。因此,改善秋燥應「內養肺氣、外潤皮膚」。

日常保養建議:1、勤擦乳液:洗澡後立即保溼,早晨需再補擦。2、飲食調理:多吃富含維生素C與B群的新鮮蔬果、含膠質的木耳、燕窩等;並減少辛辣、油炸食物,以防耗氣傷陰。3、養肺潤膚:當季蔬菜如芥藍、甘藍、白菜可清熱去火;竹筍、蓮藕、銀耳則有滋陰養血之效。

林雅瑩提醒,秋燥易由皮膚「外入」損傷肺氣,應兼顧「外潤與內養」,維持肺氣宣發功能,才能皮膚光潤、呼吸順暢。

賴睿昕醫師指出,節氣寒露氣溫驟降,女性最容易受到「下半身受寒」影響,導致經痛、腹冷、月經不順。足部有3條陰經(肝、脾、腎)循行,皆與生殖系統相關,因此「腳暖則身暖、宮暖則氣順」。

她建議女性可利用芳香精油調理氣血:玫瑰精油:溫養子宮、安定情緒。快樂鼠尾草:促進荷爾蒙平衡、緩解經前不適。肉桂葉精油:強力暖宮,稀釋後塗抹腹部或足底最有效。此外,可於睡前足浴加3滴薑或玫瑰精油,有助氣血循環。

寒露節氣風寒溼氣漸盛,長者常因陽氣不足而出現筋骨僵硬、關節痠痛等問題。賴睿昕指出,年紀愈長,氣血循環愈慢,舊傷容易在天氣轉冷時復發,若能結合保暖與芳療按摩,不僅可減少疼,亦能改善睡眠、放鬆心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