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識科學】 釋懷 有益大腦健康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4.12.15
898觀看次
字級
那些不快樂與無安全感的人,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可能更擅長求生存或創新。圖/123RF
人與人之間,微笑、擁抱、善良的話語、表達同理心,都能激發善意的回應。圖/123RF
圖/123RF
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痛苦的記憶總是長久且深刻,友善及釋懷才有益大腦健康。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從古至今,人類因為仇恨,引發了許多的戰爭,也因此造成無數生命的傷亡。但你可能不相信,形成仇恨原因不在於他人,而是自己的大腦。據研究發現,人類心理的各種情緒,其實都與演化有關,大腦的行為激發系統(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簡稱BAS)能讓人類展開行動,同時也迫使人們追求與實現目標,這一切都與「大腦運作模式」相關。

大腦與情緒連結

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對許多人來說,痛苦的記憶總是長久且深刻。這是因為大腦天性善於記住痛苦的感受,就算快樂與悲傷比例各半,還是會讓人感覺「快樂是短暫的,痛苦是長久的。」痛苦比快樂的記憶來得長遠深刻,這是因為快樂的情緒較不會引起大腦中記憶形成相關區域的強烈活動,因此對快樂的記憶相對較淺。

負面情緒較容易激活大腦中與情緒處理相關的結構,例如杏仁核、海馬迴等。負面情緒還會導致大腦釋放出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加強記憶形成過程中的神經連結。負面情緒也會伴隨強烈的生理反應,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這些生理反應增強了大腦對悲傷記憶的存儲與回憶。

從心理學來看,怨恨及復仇的感受,與追求目標及滿足渴望的期盼直接相關。邁阿密大學心理學教授邁克爾‧麥卡洛(Michael McCullough)指出,人們總渴望能實現目標,但這不一定與大腦追求快樂或獎勵機制有關,當人們無法實現目標時,隨之而來的不安感,就會導致出現憤怒與報復。

感覺與自我意識

從科學來看,人之所以會產生自我意識,關鍵在於「大腦」。例如大腦的額葉(Frontal Lobe)主管語言、運動、情緒等,頂葉(Parietal Lobe)則與觸覺、疼痛有關,而神經只是傳遞感覺的媒介。所以「痛覺」只是大腦神經的化學變化而已。

近來隨著「功能性核磁共振腦造影」(簡稱fMRI)的出現,腦神經科學家可以觀察到大腦的變化,透過儀器觀察數值。大腦不只是一個器官,還能直接聯繫看不見的「自我」,即心靈,這種關聯在科學界被稱為「心腦關聯」(mind- brain correlation)。所以人感覺到疼痛,不僅僅是因為自我的存在,而是大腦神經傳遞了某種化學物質。

從演化角度來看,人類更容易聚焦在負面的事物上,因為愉快的情緒狀態,在原始的生存競爭中,曾經造成潛在性的毀滅。然而,大腦持續的辨識與放大潛在威脅,結果造就了充滿壓力、惱怒及焦慮的生活。這個機制讓人類天性擅長求生存,卻不善於快樂,換句話說,那些不快樂與無安全感的人,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可能更擅長求生存或創新。

神經可塑性連結

研究發現,爭執、仇恨都源自憤怒,而憤怒的情緒會使人們對戰鬥做好準備。從心理層面來看,那些累積負面情緒的人,身體產生的皮質醇(cortisol)高於正常水準,而皮質醇過多會導致焦慮、抑鬱、睡眠困難、記憶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甚至造成體重增加。除此以外,仇恨同時也具有一種強迫性,當人們堆積某些憤恨情緒時,會反覆思考自己如何受虐。

復仇是存在人類文化的普遍現象,在人類學家、心理學家與行為科學家的社會行為調查中,約95%的民族誌出現關於仇恨與報復的記載。一些證據也顯示,像烏鴉、黑猩猩等物種也有類似的習慣,例如報復性暴力、報復性威脅及怨恨等相關行為。

要消除仇恨,可以透過積極的方式重新連結大腦,最重要的是,每天重複做,透過培養積極的習慣平衡負面情緒,就能夠在大腦裝載一個新程式。這種裝載過程稱為「神經可塑性」,只要每天持續做,平均2個月之後,這個習慣就內化了,而關鍵在於持續。總而言之,如果在生活中陷入負面情緒時,記得提醒自己,這一切是大腦引起的感受,而不是他人。



善意 化解仇恨良方

當世界金融危機,資源分配不均時,或全球政治走向民粹化,仇恨與對立必將為人類生存帶來隱憂。有研究指出,要讓仇恨落幕,扭轉局勢,唯一的方式就是善意,而非攻擊。美國有一項針對3個工作環境進行的研究,發現其中有一些共通點。

傳遞正面情緒

第一個案例是一家長期照護機構,機構中的社工、輔導員、護士、服務員等有上百名,雖然工作環境、薪水福利並不是特別好,但工作滿意度極高,缺勤低、衝突少、員工倦怠感低,滿意度高的員工能將正面情緒傳遞給被照護者,受照護者的情緒與生活品質因此提升了,進而改善健康狀況。

第二個案例是一家公共機構,員工的職場滿意度、員工承諾、個人責任感都比較高,但就如同上一個案例的照顧機構,表面上看不出來有什麼差異。

第三個案例是工作有高度風險的消防員,在研究報告中的消防員,具有高度的個人能力去處理工作壓力,以及工作與家庭的衝突。

積極善待他人

賓州大學管理學教授西格爾‧巴薩德(Sigal Barsade)試圖從這三種研究找出答案,他發現對象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機構的人際相處都展現出高度善意,有別於其他類似的機構。研究顯示,負面情緒只會讓人產生防衛心,如果用正向情緒對待他人,比較容易產生善意的互動。

研究人員也指出,這是一種鼓勵每個人發展善意的企業文化,也是公司管理者積極建立與加強員工之間密切合作的方法。善意傳遞信任支持,積極的行動、語言與態度,讓每個參與者了解並接受幸福感和同理心,並創造與他人情感的和諧。因此,微笑、擁抱、善良的話語、表達同理心,都能激發善意的回應。

美國一項研究調查Twitter上的情感傳播,發現貼文是正向情緒的用戶,多半基於他們先前接觸過較多的正面貼文。因此,要解決仇恨與戰爭,以善意待人是唯一的方式,羞辱、嘲笑、爭執都無法扭轉對立,人們必須改變對待他人的方式,才能化解仇恨的感受與報復的行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