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他人的善意互動,能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並促進群體的心理復原力。
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善」從來不只是道德教條,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在人性掙扎中依然選擇不放棄的實踐方式。它不是偉大的壯舉,而是平凡中的選擇,在傷痛中不自艾,在委曲中不怨懟,在無力感中依然選擇關懷。在面對逆境時,人通常有兩種基本反應:反擊或放棄。但「善」給人第三條路,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中,仍然保有善良、寬容與積極。
社會學家艾米爾‧杜爾克海姆(Emile Durkheim)說:「人不是因為看見希望才堅持下去,而是因為堅持下去,終於看見希望。」希望不是虛幻的情緒,而是一種心理能力、一種神經活動,也是一種社會互動的結果。
心理認知 大腦機制
從心理學角度,挫折與創傷不是讓人失去希望的必然終點,反而是生命「重組意義」的起點。人們在面對重大壓力或傷痛後,若能經歷內在轉化,便可能成長為更堅韌、深刻、有使命感的自己。自我認知的重建是重新看待自我,不再以失敗定義人生;人生意義的再定義是從「為什麼是我」轉向「我能做什麼」;內在價值的覺醒是由受傷者,變成理解者與行動者。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希望不只是主觀感受,它實際上與大腦中預測未來、動機生成與情緒調節的區域密切相關。當人們在困難中努力找出路時,前扣帶皮質(ACC)區域會特別活躍,幫助維持行動。神經心理學研究發現,經常練習「正向未來觀想」的人,大腦中的希望網絡會被強化,心理彈性也會提升。
研究也發現,經常參與利他行動,例如義工服務、照顧他人、日常助人等,大腦中的獎賞迴路活躍程度與幸福感顯著提高,顯示「善」不只是道德選擇,還是一種提升心理彈性與健康的情商回饋。換句話說,善是通往希望的神經網絡橋梁。
社會意義 人格實現
善不該只停留在感動,而應成為具體行動。當一個人從內在完成轉化,便會自然延伸出一種社會參與的責任感。社會學認為,透過對他人的善意互動,能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並促進群體的心理復原力。在當代社會中,許多來自底層、少數族群、受創家庭的人,選擇將自己的傷轉化為光,照亮更廣闊的群體。這些都能讓善具體存在,讓希望不只是想法而是實現。
除了心理與神經層面,人在群體中的價值感、歸屬感與連結,會深刻影響其對生命的態度。當人將自己的創傷經驗,轉化為對他人的理解與服務時,他不僅療癒了自己,也成為群體中的「修復力量」。在困頓中選擇行善,實際上是宣告:我相信人性、願意與他人同行,這個世界仍然值得付出。而這樣的社會互動,能提升整體社會的心理韌性與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