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人生】幸福感心理面向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5.10.19
51觀看次
字級
幸福感與人生滿足感長期以來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主題。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幸福感與人生滿足感長期以來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主題。隨著社會快速變遷與生活型態多元化,幸福感的內涵與形式機制變得更複雜與多面向。透過整合自我決定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及積極心理學三個面向,可深入剖析幸福感的心理基礎、社會環境影響及身心健康關聯,進而探討其當代意涵與實踐可能。

心理需求核心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迪西(Edward L. Deci)和理察‧萊恩(Richard M. Ryan) 於1970 年代初期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強調幸福感根植於三項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與連結感(Relatedness)。這三者是共同構築心理福祉的基石。

自主性代表個體行動的自由與選擇權,是自我實現的前提。當生活中缺乏自主,個體易陷入被動與無力感,幸福感隨之下降。勝任感則涉及對自我能力的肯定,當人們感受到有效應對挑戰並取得成就,心理滿足感就會增強。連結感則是體現社會支持的力量,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情感連結與歸屬需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自我決定理論特別強調,幸福感並非單一需求的滿足,而是三者平衡發展。若任一需求受挫,均會削弱整體幸福感。現代社會中,職場壓力、家庭疏離與過度競爭均可能阻礙這三項需求的滿足,對個體幸福產生負面影響。

社會結構理論視角

社會學理論指出,社會資本豐厚的社會能有效支撐個體幸福,但在全球化、都市化與數位時代推動下,傳統的社會資本面臨逐漸流失,而現代社會中,社會網絡雖多元卻分散,信任與互助的質量下降,造成了普遍的社會疏離。人們該如何重建高品質的社會連結?公民參與及社區營造能否有效對抗現代社會的孤立感?這是公共政策設計與社會實踐亟待回應的挑戰。

據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的社會整合理論(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指出,個體幸福與社會連結的關係密切。社會連結與規範的存在是維持心理穩定與幸福感的基礎,當社會失去整合力,產生「社會失範」(anomie)狀態時,個體易感孤立與迷惘,幸福感也會下降。

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的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 Theory)將焦點放在社會網絡的信任度、互助性與參與度上。社會資本豐富的社群,能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與實質幫助,促使個體在面對困難時有更強的心理韌性。然而,隨著現代數位科技發展與生活節奏加快,傳統社會網絡受到挑戰,這種結構性變化造成的疏離感成為幸福感下降的重要隱憂。

生理基礎與幸福感

從醫學與神經科學角度,幸福感涉及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多巴胺與血清素等神經化學物質的釋放,直接影響個體的情緒與心理狀態。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指出,健康的生理狀態是保持正向情緒與增強心理韌性的關鍵條件。但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壓力過大、睡眠不足與久坐不動,這是現代人常見卻不易察覺的隱憂。

幸福感深受生理狀態影響,神經科學指出,多巴胺(dopamine)系統調控獎勵與快樂感受,血清素則影響情緒穩定與滿足感。長期壓力會損害這些神經系統,導致心理疾病與幸福感降低。醫學研究發現,良好的睡眠、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是維持神經傳導物質平衡、提升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