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困局 活出尊嚴與力量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5.10.26 語音朗讀 7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心理韌性並非天生,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理能力。圖/123RF學習與積極能改變大腦結構,讓大腦更傾向於目標導向、情緒穩定與正向思考。 圖/123RF人們可以用行動與選擇,為自己開創出值得驕傲的人生意義。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人在生命遭遇重大打擊時會如何反應?是崩潰、放棄,還是重新站起來?據BBC記者採訪報導,中國大陸有一位從小兒麻痺、童年遭誘拐成為街頭乞丐,到長大後考上醫學院、成立診所服務偏鄉的李創業醫師,其經歷固然令人動容,但更值得深思的是:究竟是什麼心理機制與社會力量,讓一個被視為「沒有未來」的孩子,最終能成為「奇蹟醫生」?創傷不是終點是轉機根據心理學家泰德斯基(Tedeschi)和卡爾霍恩(Calhoun)提出的「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理論,有些人在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後,反而能獲得某些方面成長,例如找到生命新意義、建立更堅強的自我、更珍惜人際關係、發展出助人動機等。李創業就是典型的個案,他不但從創傷中找回生命目標,還將傷痕轉化為助人的動力,選擇成為醫生,並回到基層服務。心理韌性與內在定位心理韌性並非天生,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理能力。李創業就是在身體受限、社會歧視、教育落後等重重困境中,仍然能夠逐步修復自我認同的人。如他所說:「我不再管別人怎麼看我,我知道我想做什麼。」這顯示出他已發展出內在控制點(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一種相信自己可以掌控命運的態度,這是克服創傷的關鍵心理資源。創傷療癒與自我重塑就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而言,學習與積極能改變大腦結構。李創業在16歲時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直到考取醫學院共用了9年時間。可說是以極大努力重新建立起語言、邏輯與社會互動能力,這證明了即使早年發展受限,大腦仍具備高度的可塑性,學習行為會刺激新的神經連結,重塑自我能力感與認知功能,讓大腦更傾向於目標導向、情緒穩定與正向思考。情緒調節機制與重建人處於長期創傷會使杏仁核過度敏感、情緒易激動,且影響壓力中樞「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 HPA 軸)的穩定運作。然而,李創業透過規律的任務投入(學習、實習、登山、行醫)與社會連結,有效地幫助大腦建立「安全與自主」的認知路徑。這是一種有意識的神經調節訓練,能讓人脫離過去被動的受害模式,轉而進入主動建構人生的心態。創造機會與社會支持一個人要能翻轉並非全靠個人,成功的背後必然有社會政策與家庭支持的關鍵。社會學強調「社會結構與機會網絡」,任何個體的逆轉都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社會接納與資源配置的結果。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李創業的生命歷程不只是個人的奮鬥史,也是對身障者社會標籤與底層弱勢的反抗與超越,其堅韌來自一種深刻內化的自我尊重與理想願景。生命方向由自己掌握面對苦難、創傷與生命的不公,有些人崩潰、逃避,甚至走向絕望;但也有少數人,在絕望之中重新創造希望,從「沒有價值」開創出「正向意義」。這不是天賦,而是一種主動且深刻的心理選擇。生命不會自動給答案,而是要自己在廢墟上建起人生的高樓。即使身體受限、過去充滿陰影,也可以用行動與選擇,為自己開創出值得驕傲的人生意義。正如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書中指出:「在我們無法改變的處境下,我們被要求改變自己。」 身為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發現真正活下來的人,並不是最強壯的,而是那些找到「有活下去理由」的人。而他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核心主張就是:「人的主要動力,不是追求快樂,而是尋找生命的意義。」 前一篇文章 探尋健康生活美學 下一篇文章 向善讓人看見希望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2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3【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4【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5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6佛光山新馬寺 為逾2200考生祈福2025.10.2107談談蠟筆2025.10.2108大阪佛光人走入社區 結緣清荒神地車祭2025.10.2109粉蠟筆與油粉彩差別2025.10.2110重陽敬老、祝福佛光寶寶 福國寺三代喜同堂2025.10.2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向善讓人看見希望探尋健康生活美學【自主人生】幸福感心理面向正向語言 創造心理安全感探索寵物溝通現象心靈感應與腦波共振原理 作者其他文章向善讓人看見希望自製植物奶飲料蔬食料理 體內環保蔬食變身創意料理如何在科技時代 增進認知與創造力過度依賴AI 認知衰退有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