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困局 活出尊嚴與力量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5.10.26
78觀看次
字級
心理韌性並非天生,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理能力。圖/123RF
學習與積極能改變大腦結構,讓大腦更傾向於目標導向、情緒穩定與正向思考。 圖/123RF
人們可以用行動與選擇,為自己開創出值得驕傲的人生意義。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人在生命遭遇重大打擊時會如何反應?是崩潰、放棄,還是重新站起來?據BBC記者採訪報導,中國大陸有一位從小兒麻痺、童年遭誘拐成為街頭乞丐,到長大後考上醫學院、成立診所服務偏鄉的李創業醫師,其經歷固然令人動容,但更值得深思的是:究竟是什麼心理機制與社會力量,讓一個被視為「沒有未來」的孩子,最終能成為「奇蹟醫生」?

創傷不是終點是轉機

根據心理學家泰德斯基(Tedeschi)和卡爾霍恩(Calhoun)提出的「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理論,有些人在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後,反而能獲得某些方面成長,例如找到生命新意義、建立更堅強的自我、更珍惜人際關係、發展出助人動機等。李創業就是典型的個案,他不但從創傷中找回生命目標,還將傷痕轉化為助人的動力,選擇成為醫生,並回到基層服務。

心理韌性與內在定位

心理韌性並非天生,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理能力。李創業就是在身體受限、社會歧視、教育落後等重重困境中,仍然能夠逐步修復自我認同的人。如他所說:「我不再管別人怎麼看我,我知道我想做什麼。」這顯示出他已發展出內在控制點(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一種相信自己可以掌控命運的態度,這是克服創傷的關鍵心理資源。

創傷療癒與自我重塑

就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而言,學習與積極能改變大腦結構。李創業在16歲時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直到考取醫學院共用了9年時間。可說是以極大努力重新建立起語言、邏輯與社會互動能力,這證明了即使早年發展受限,大腦仍具備高度的可塑性,學習行為會刺激新的神經連結,重塑自我能力感與認知功能,讓大腦更傾向於目標導向、情緒穩定與正向思考。

情緒調節機制與重建

人處於長期創傷會使杏仁核過度敏感、情緒易激動,且影響壓力中樞「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 HPA 軸)的穩定運作。然而,李創業透過規律的任務投入(學習、實習、登山、行醫)與社會連結,有效地幫助大腦建立「安全與自主」的認知路徑。這是一種有意識的神經調節訓練,能讓人脫離過去被動的受害模式,轉而進入主動建構人生的心態。

創造機會與社會支持

一個人要能翻轉並非全靠個人,成功的背後必然有社會政策與家庭支持的關鍵。社會學強調「社會結構與機會網絡」,任何個體的逆轉都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社會接納與資源配置的結果。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李創業的生命歷程不只是個人的奮鬥史,也是對身障者社會標籤與底層弱勢的反抗與超越,其堅韌來自一種深刻內化的自我尊重與理想願景。

生命方向由自己掌握

面對苦難、創傷與生命的不公,有些人崩潰、逃避,甚至走向絕望;但也有少數人,在絕望之中重新創造希望,從「沒有價值」開創出「正向意義」。這不是天賦,而是一種主動且深刻的心理選擇。生命不會自動給答案,而是要自己在廢墟上建起人生的高樓。即使身體受限、過去充滿陰影,也可以用行動與選擇,為自己開創出值得驕傲的人生意義。

正如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書中指出:「在我們無法改變的處境下,我們被要求改變自己。」 身為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發現真正活下來的人,並不是最強壯的,而是那些找到「有活下去理由」的人。而他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核心主張就是:「人的主要動力,不是追求快樂,而是尋找生命的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