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依賴AI 認知衰退有隱憂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5.09.07
116觀看次
字級
科技讓大腦失去鍛鍊,大腦如同肌肉,愈使用愈強壯,愈依賴工具愈容易退化。 圖/123RF
AI在校園日益普遍,從作文輔助到程式撰寫,學生似乎獲得更多「高效率」的幫手。圖/123RF
每周維持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提升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促進海馬體可塑性與情緒穩定。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浪潮正席捲全球,從學生寫作到企業決策,AI的存在已如同電力與網路一樣自然。然而,隨著AI在教育、職場與日常生活的普及化,學者專家開始憂心:如果人類過度依賴AI,是否將面臨付出難以察覺的代價?

依據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項研究指出,長期使用AI輔助認知思惟,可能導致人類大腦活性下降,甚至帶來「認知衰退」風險。學者稱之為一種新的「認知負債」(Cognitive Debt),短期內看似提升效率,長期卻可能削弱人類的思考力與創造力。

使用AI讓人類偷懶

從MIT研究團隊針對54名大學生進行的實驗,一半的學生被要求以手寫完成文章,另一半則使用ChatGPT輔助。結果顯示,AI組學生在完成後數分鐘內,有83%無法準確回想文章內容,而且腦電波檢測也顯示,他們的「創造區」與「專注區」活性平均僅29%,遠低於手寫組的62%。

「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訊息。」研究人員指出,看到學生雖然完成了寫作任務,但大腦並未真正參與,長期可能導致思惟能力退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在4個月後進行追蹤發現,即使AI組學生回到傳統手寫作業,他們的腦部活性仍顯著低於對照組,顯示依賴AI的影響並非短暫,可能形成長期的認知退化。

科技讓大腦失去鍛鍊

而這並非第一次科技被質疑可能造成「智力退化」。據2000年代初期,一項英國倫敦計程車司機的研究發現,長期依賴GPS導航的司機,海馬體活動逐漸減弱;相反地,傳統依靠「大腦記憶地圖」的司機,海馬體體積反而顯著增大。心理學家指出,這種現象符合「用進廢退原則」,大腦如同肌肉,愈使用愈強壯,愈依賴工具愈容易退化。

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亦支持此觀點,他認為,思惟能力必須透過挑戰與自我建構來發展,若外部工具過早介入並代替思考,學習者將失去成長的契機。換句話說,AI的便利可能正在剝奪人類「動腦」的機會。

教室AI是學習或退化

在校園裡,AI的角色日益普遍,從作文輔助到程式撰寫,學生似乎獲得更多「高效率」的幫手。但部分老師卻觀察到隱憂,認為現在學生交出的報告結構完整、語言流暢,但當進一步追問細節,他們卻無法深入解釋。更有大學教授直言,他已經能感受到學生們的「學習成果」其實是AI的輸出,而不是大腦裡的知識。

教育心理學家指出,這一現象與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有關。他強調「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當學生過度依賴AI,他們對自身解決問題的信心會降低,長期可能導致焦慮與無力感。除了教育領域,AI也正在改變職場專業。AI能夠在數秒內完成財務分析、生成法律文件,甚至輔助醫療診斷,這對許多行業來說是革命性的工具,但不利於本身專業技能的提升。

AI加劇社會文化鴻溝

除了認知風險,AI的普及也可能帶來社會不平等問題。根據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資本理論,掌握AI技術的人將更容易獲得教育與職場優勢,而弱勢群體因缺乏資源,可能在數位時代進一步邊緣化。

社會學者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則以「流動時代」描述當代社會的快速變遷。他指出,無法跟上科技變化的群體往往被拋在身後,進而形成結構性排斥。這意味著,AI可能不僅影響個體思惟,還可能加深社會階層的斷裂。

在文化領域,AI生成的內容也容易引發爭議。由於AI依據大量既有資料進行訓練,它更傾向於生成「平均化」的內容,而非展現獨特文化視角。全球化往往壓縮地方文化的差異性,當AI主導內容生產,弱勢文化與少數語言可能被邊緣化。

儘管生成式AI的出現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它帶來巨大的便利,卻也潛藏著認知退化、社會不平等與倫理爭議等風險。科技如同雙刃劍,若缺乏節制與反思,AI可能會逐步削弱人類的思考力、創造力與文化多樣性。但唯有在人類保有自主思考、理性使用的前提下,AI才能真正成為推動文明前進的力量,而非思想的枷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