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取地中海型飲食、足量蛋白與Omega-3、蔬果多酚等營養,對認知與情緒調節有保護效應。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從文字、印刷術到網際網路,以及生成式人工智慧(AI),每一代科技文明的躍升,從來不是工具本身的功勞,而在於人類能否將工具提升為認知能力與創造力的助緣。在科技加速變化的今天,理解如何養成思考能力、創造力與學習力,已成為個人與社會共同面臨的課題。
然而,創造力不是天賦的專利,而是深植於社會與文化資本中的能力。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資本理論強調,家庭環境、教育資源以及社會網絡,對個體認知能力的形成至關重要。
維護大腦健康
增進個體的認知功能與創造力,其關鍵在於提升記憶力、專注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培養持續學習與挑戰的動機。心理學家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Amabile)提出,創造力涉及主動思考、差異評估、反思迭代的循環。
從醫學與神經科學視角,需要維護大腦健康與可塑性。大腦是認知與創造力的核心器官,其健康與可塑性直接影響思考能力。據醫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生活方式、運動、睡眠、營養與壓力管理,均對大腦功能具有長期影響。例如,每周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提升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促進海馬體可塑性與情緒穩定。
此外,每天7~9小時睡眠及規律作息,讓記憶在深睡與快速動眼期(REM)重整,而睡眠不足直接損及前額葉的執行功能與創造統整。能再加上攝取地中海型飲食、足量蛋白與Omega-3、蔬果多酚等,營養均衡對認知與情緒調節都有保護效應。
認知學習理論
大腦認知與終身學習方面,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理論顯示,持續學習新技能、語言或專案,可增加神經網絡的冗餘與靈活性,延緩年齡相關認知衰退。研究顯示,中高齡者若經常參與語言、樂器學習或社會服務,海馬體與前額葉功能會保持得更好。
就單純以腦力遊戲增進認知是有限的,實務操作如寫作、科學研究、專案管理等,都可以同時鍛鍊記憶、執行功能與問題解決能力。而科學方法論則提供了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流程的工具,這些都能有效增進認知與創造力。
在人類文明不斷演進的長流中,多元的社會環境、科學的學習方法、健康的大腦以及理性的人機協作,都是文明進步不可或缺的基礎。唯有把個體思惟鍛鍊、群體知識網絡與制度支持整合起來,人類才能在科技加速變化的時代,持續保持創造力與認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