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奇山麗水炳靈寺

文/葉含氤 |2024.11.27
369觀看次
字級
炳靈寺石窟唐朝開元盛世開鑿的大佛。圖/葉含氤
石窟因山水而偉岸,山水因石窟而旖旎。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炳靈寺在黃河邊,有奇山巍峨綿延,重巒疊嶂;有麗水波光瀲灩,靜謐潛流。山是大山,水是大水,高峽平湖兩相對視,光彩奪目。



去年十二月,在我到蘭州前十天,甘肅積石山大地震。很多民房倒塌,很多居民在寒冬中無家可歸。新聞傳到台灣時,悲憫之情陡然升起,卻又在驀然的一瞬,意識到炳靈寺石窟就在那附近,當下心神一陣激盪,不知石窟佛像是否安然?為此忡忡不已。

一千多年前,炳靈寺是古代絲綢之路,陸路與水路的交通節點,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有人乘馬來,有人行船去。他們也許去長安,也許往西域。中西方僧侶在此傳法說經,海內外商賈在此流通四方之物。

如今千年過去,曾經往來絡繹的交通樞紐,今日已人煙罕至,甚至上山一趟都挺費時耗力。到炳靈寺有陸路與水路兩種方式,我是走陸路來的。這段路以「之」字形蜿蜒而上,對乘客而言很是辛苦。若走水路,則是從劉家峽水庫換船前往,炳靈寺位處於水庫盡頭,據說走水路較有意思,可以沿路觀看黃河石峰,不過因時逢冬日淡季,又十日前的大震影響,以致船行不通。因此這趟上山我沒有感受到水路的便捷,也沒有領會到兩岸石峰的跌宕奔騰。

雖然如此,但在炳靈寺還是可窺見石峰一二。炳靈寺石峰林立,峭壁千仞,其貌各異,如寶塔,如層樓,高聳橫天,有刀削山巒之勢。此外,以前以為黃河水是黃的,濁的,多泥多沙的,怎知走進炳靈寺,立即被眼前的一泓碧潭吸引,那水清澈見底,柔波蕩漾,水邊石峰倒映,如一幅山水卷軸在眼前鋪展。

這裡的石窟有小有大,沿水道而鑿。若以規模與數量來說,比不上敦煌與麥積山,但若以整體的風景而言,前兩地又比不上這裡。炳靈寺在黃河邊,有奇山巍峨綿延,重巒疊嶂;有麗水波光瀲灩,靜謐潛流。山是大山,水是大水,高峽平湖兩相對視,光彩奪目。一樣的有山有水,卻與南方綽約纖麗完全不同。

黃河、石峰與石窟,在炳靈寺相映成趣。石窟因山水而偉岸,山水因石窟而旖旎,互映互襯,成就不同於他處的獨特景致。而能工巧匠更將冷峻的山石雕刻成一個繁麗多姿的淨土世界,將粗糲的岩壁繪畫出斑斕多彩的千佛宇宙。有中亞波斯風采的三佛造像,有如巴比揚大佛般的犍陀羅風格,有佛陀苦修時的結跏趺坐像,當然還有飛天。從西秦到唐代的洞窟,都可以看見飛天的身影,祂們凌空舞動,將肅穆穩重的佛陀殿堂,增添了靈動與活潑。我在那裡看見一幅西秦壁畫中的飛天,其身形圓圓乎,其臂膀胖胖乎,面部更是憨態可掬,讓人不禁莞爾。

這幾年我到過幾處佛教石窟。去龍門,是看石雕的繁盛壯麗;去敦煌,是看壁畫的精巧細密,而炳靈寺,則是看石窟的原始風貌。炳靈寺的「原始」,在於它是中國目前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佛教石窟,始於西秦時期,早於莫高窟約一百年。這座歷史最悠久的洞窟位處於高崖上,是天然的窟穴,上方至今留有壁畫、雕塑與題記。高崖上的洞窟屬於特別窟,參觀需要額外申請。那日去時,講解員問:「有沒有恐高?」高崖離地面四十公尺,雖有木梯攀登,但狹窄陡峭,僅容一人。難以想像的是,千年前的工匠,心念是何等的宏大純正,才能克服內心的恐懼,不畏艱難地爬高攀頂,全神貫注地為佛國造像!距離這面高崖不遠處有一尊二十公尺高的彌勒大佛,那是唐朝開元盛世時鑿成的。大佛上半身依山而雕,下半身為泥塑,神態莊重,造型莊嚴。很多人來炳靈寺,為的是來看這尊大佛。唐朝的大佛,總透顯著雍容大度的氣勢,讓人由衷景仰,也讓人久久無法移視。

我一路跟著講解員,那是位年輕女孩,動作細緻,說話細語輕聲。在一個可以望見積石山的步道上,她指著河對岸說:「十天前地震的震央距離炳靈寺二十公里,真的很近,就在那個方向,慶幸石窟無恙。」她說這句話的時候,有著大事化小的簡短輕巧,卻含藏著歷劫之後的心有餘悸與倖免於難。

在天地面前,人何其渺小?怎能不敬自然不畏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