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玫靜
「對於生活,你真正期待或喜歡的是什麼?」有人喜歡簡單,有人喜歡複雜,有人喜歡爬山,有人喜歡賴在家睡懶覺……但你是否想過那些喜好,或對事物的期待來自哪裡?讀《浣熊的房間》時,我不禁這麼自問。
勇於面對心聲
故事始於浣熊去朋友家玩後,感受到「他的房間裡,每個地方都閃閃發亮」,身為一隻浣熊,感受到那種程度的潔淨其實也只是剛好而已。一回到家,他反觀自己顯得雜亂的房間,感受到自己「實在是不及格」。於是,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免費大放送家中那些「無用的小廢物」,好好的整理房間——要成為一隻「更棒的浣熊」。
讀到這裡,你是否覺得這完全像極了生活中的某個情節,更像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故事?人們的眼光,總是無時無刻向外觀看,當我們短暫的參與或看見別人的生活片段,返回自身時,我們看見或感受到的是否都是自己的不足?
當世界流行著所謂的簡約、和諧,或整潔、安穩的氛圍時,你會勇敢認同自己其實更喜歡身處奇異、違和,卻熱鬧充實的世界?當你感受到自己其實做一個令自己後悔的決定時,你能像浣熊一樣勇於面對心聲,起身勇敢尋找追回?
價值究竟為何
《浣熊的房間》作者伊藤倉鼠以一個看似簡單、俏皮可愛的故事,像極角落小夥伴的啟示,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所喜愛的事物,價值究竟為何?仔細閱讀,就不難發現,封面與書名頁的構圖,甚至友人的房間與浣熊整理後的房間,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當讀者穿梭其中,也和浣熊經歷了幾次主角迥異的內在狀態,感受其中的差異。在刻意簡約與繁複的演奏中,作者引導我們在學習分辨畫中的訊息。更令人驚喜的是,為了尋回那些被浣熊喚為「小廢物」而丟棄的物品,他必須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各式不同的奇幻場景。那充滿魔幻、可愛、多元的浮世繪風格,暗示浣熊必須從各種冒險中,分辨究竟所愛為何?「寶物」的特殊性在哪裡?
「直到斷捨離之後,我才發現,這些都是我很喜歡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東西。」浣熊若不經歷這一場自我價值的衝擊、挑戰,甚至做出那導致自己失去所愛的決定,與出發追尋的歷程,無法得出這樣深刻的體會。
回頭反觀人生,不也如此?那些對我們而言真正閃閃發亮的事物,只有曾經失去、曾經追尋,我們才能知道和定義。試著對照浣熊前後的房間,會發現浣熊的房間仍有所改變,經歷過這場迷茫後,相信浣熊已經明白什麼是「小廢物」?什麼是「不及格」?不再覺得自己是隻不及格的浣熊。
原來,生命中的簡單與複雜,答案一直在自己身上,但必須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面對、抉擇與失去,最後才學會釋懷、肯定,才得以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