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是一頭大象》
圖/遠流出版提供
文/陳玫靜
對你來說,悲傷是什麼?塔瑪拉.艾利斯.史密斯(Tamara Ellis Smith)寫下了如詩句般的註腳:悲傷是一頭大象。大象,現存最大的陸生動物,作者用她來形容悲傷,藉以凸顯悲傷的巨大和沉重。當生活在毫無防備之際,忽然闖進了一頭大象,這情景,愈想愈顯得如此不真實,然而,當巨大的悲傷來臨時,人們感覺彷如世界巨變。「在這麼沉重的悲傷底下,連呼吸都很困難」,那隻盤據心房、緊緊壓住胸口的大象,此刻真實存在,我們該拿她如何是好?
如詩一般的圖文
《悲傷是一頭大象》作者塔瑪拉.艾利斯.史密斯以親身經歷引領讀者進入悲傷的歷程與體悟,其中,最特別也最個人的領悟,是以動物來描繪悲傷。隨著時間推移,作者變換各種動物來到眼前形容悲傷的存在,透過故事,她讓讀者了解:悲傷不會一直是那隻我們怎樣都無法忽視,又緊緊追著我們不願離去的大象。有天,一覺醒來,我們會發現那隻怎麼也推不開的大象不見了。當她再回來,變成了一隻鹿,溫馴又敏銳,可以輕易跟上你的腳步,那不願輕易離去的眼神……令人不知所措。
究竟,面對悲傷,我們該怎麼做?當悲傷變成一隻狐狸時,作者請你不妨伸出手,摸摸她的鼻尖,「她的腳,經過漫長的旅途,依然像絨布一般,那麼柔軟。」當你能夠感受悲傷,並且不再急著閃躲,將是你能問自己需要什麼,傾聽自己的時刻。
《悲傷是一頭大象》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十足的詩意,南西.懷特塞茲(Nancy Whitesides)的繪圖和用色,讓故事加倍揉和了虛實的交錯,她以灰暗的色彩、紊亂的線條表達痛苦與陰霾,卻也透過較高彩度的用色,營造如詩般的景色、光影、花草,甚至細膩的刻畫每種動物現身時,與小女孩互動時滿懷渴望的模樣,都一一呼應了文字作者,留到最後才說出來的——悲傷的源頭其實是滿滿的愛。你所歷經的種種,都是因為滿懷著各種記憶和深深的愛。
透過畫面,也可以發現小女孩和動物間的關係也逐漸在變化,一開始的試圖逃避、躲藏,到後來願意摸摸她,安靜的陪伴,到願意抱著她,觀察那隻小動物的模樣……和她聊聊天。直到最後,發現悲傷變成一隻小小的螢火蟲,散發出光芒。隨著故事的進展,潛藏於畫面中的陰霾感也逐漸散去。
悲傷終究會過去
《悲傷是一頭大象》是一本溫柔的書,如果你正面臨巨大的悲傷,甚至是源於失去重要的人,感受到那股失序、無法被彌平的空洞,儘管你已努力為生活重新定位,卻仍不斷感受到呼吸的沉重,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
塔瑪拉.艾利斯.史密斯也表示,寫作這個故事,便是期待它能帶著悲傷的人們,為自己重新繪製一張生活地圖,因為那失去已使我們無法返回先前的正常狀態,我們所經歷和需要的,正是書中小女孩在遇見那些從大到小的動物們,逐漸感受與鬆手的過程,最後一定能換來和那些小動物並肩共處生活的那幕。因為,悲傷終會過去,愛會留下。
整本書中,我最喜愛的是「你可以在窗邊注意她的動靜,也可以走出屋外玩耍」那一頁,繪者將悲傷放入了一個充滿想像卻開闊的視野,融合了小女孩的各式生活景象,有動有靜,帶領讀者一同進行回憶。在那一幕,彷彿頓時明白,當人們能夠用那樣的視角看見生命時,將發現,悲傷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