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共和黨的前總統川普同時贏得普選票和選舉人票,贏得毫不僥倖,於各國都在思忖川普上任後會帶來何種衝擊而惴惴不安時,更有必要剖析其勝選原因,並為固有的民主價值,重新定義。
美國總統拜登在賀錦麗敗選後,向川普致賀,並對全國人民發表談話,其中一句非常經典,拜登說,不能只有你贏的時候才要愛國,他呼籲美國全民選後要立即團結。
這當然是一句站在總統制高點的漂亮談話,但美國自二千年大選以來的社會分裂,至今尚未弭平,所幸川普此次以極大差距擊敗賀錦麗,其中毫無懸念,兩黨也不存在選舉爭議的空間,即使這與各方預期相去甚遠,但就減少暴力引爆點而言,這結果未嘗不是好事。
民主黨一舉輸掉了總統、國會參議院、國會眾議院,完全在野。民主黨各大老可能都還在危疑震撼當中,目前除了拜登以總統身分發表談話外,只有前眾議院長裴洛西受訪時稍微抱怨了拜登退選太晚,及民主黨的黨友參議員桑德斯痛批民主黨已背離了勞工。
八十一歲的拜登被逼退,固然犯了陣前換將的大忌,但假設拜登參選到底,以他在辯論會上的表現,一般估計他也絕無勝選的機會。於是,更應該檢驗的是民主黨的選舉政見與民意的脫勾有多遠。
從拜登到賀錦麗,一再以如果川普當選就等同於世界民主的末日,強打民主危機牌;這個句型其實正是拜登在選後所說,不是只有你贏才要愛國,民主黨打的民主危機牌,正是犯了只有我說的民主才是民主的邏輯,只是這回選民並不買帳。
民主黨主打的訴求是所謂的「進步價值」,如包容非法移民、婦女墮胎權、LGBTQ、氣候變遷、再生能源、社會平權等等,若仔細拆解,這些價值完全正確,但是放在現實美國裡,選民最關心的是過去幾年通膨讓日常用品價格翻倍、包括德州、亞利桑那州幾個邊境州每天都飽受如潮水湧入的非法移民之苦、更多藍領階級抱怨工作機會被外國或移民搶走。
川普最後獲得百分之五十一的選票,賀錦麗不到百分之四十八,川普以三百一十二對二百二十六張選舉人票大勝賀錦麗,且川普在七個搖擺州全贏。
據出口民調,川普的致勝關鍵是拉丁和非裔選民大幅增加,也就是說,共和黨不僅守住了傳統的紅州(共和黨州),西語裔和非裔更由民主黨轉向共和黨,使川普還大大開拓了票源,包括勞工、婦女、少數族裔,這些傳統上的弱勢都以支持民主黨居多,可是這次卻都轉向。
選舉成敗的因素當然很多,候選人的條件也是主因,但是超過一半的選民選擇了一個更充滿不可預測的候選人,其代表的意義正說明選民對現下生活的不滿,陳義再高的價值,都抵不過眼前堆積如山的帳單。
美國大選今年也步上英國、德國、義大利、澳洲、日本等執政黨輸掉政權的國家,也加入了向右轉的保守國家行列。這股逆風都是選民帶著對菁英政治的不滿,以及對生活現狀的苦悶,於是用選票表達了心中的憤怒。
美國大選的經驗正告訴我們,不是你說的民主才是民主,不是你說的進步才是進步,進步必須與時俱進、必須貼近民生,否則,就只能等著被選民淘汰。票票等值,這才是民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