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不只是過敏 積極就醫拒當「忍者」 陳玲芳 |2024.11.09 語音朗讀 58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更首次將疾病具象化為「蕁寶家族」,呼籲民眾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並建立自我檢測觀念。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打造全方面衛教資訊平台。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紅、腫、癢持續超過6周恐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醫籲及早就醫與治療。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據統計,台灣高達16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多兩倍。醫師呼籲患者應積極就醫,切勿以為「只是過敏」,當「忍者」非但無法改善病情,還會引發多種身心併發症,不可不慎!秋冬交替之際,為蕁麻疹好發季節,許多人身上開始出現紅腫疹塊、搔癢難耐。面對此近五百萬國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以上」的症狀,多數國人都認識不清,甚至消極以對。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其中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一至二周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六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常因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陳俊賓說,當患者全身皮膚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多半以為「只是過敏」、「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混淆,嘗試避免特定食物,試著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不要當忍者 避免併發症「也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較其他皮膚疾病來得久。」陳俊賓提醒,當遇到皮膚疾病時,一定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不要當「忍者」。他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汙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慢性蕁麻疹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包括甲狀腺炎、焦慮症、憂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病程久 抑鬱風險高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將影響免疫反應,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病程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一年!」陳俊賓說,持續的炎症反應,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而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三分之一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會同時罹患焦慮或抑鬱症,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六倍,可見心理問題與身體症狀環環相扣,增加患者壓力,形成負向循環。三明治女性 如箭在弦上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就會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兩倍,門診時常見許多現代的三明治族女性。」卓雍哲分享臨床案例,一名四十多歲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她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進而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叮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原」,卻只得到部分改善,且之後不久又復發了,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影響日常生活而不自知。身心交迫 雙重打擊劉小姐因為工作繁忙,只能抽空去藥局買成藥,儘管效果有限,依然得過且過。直到有一天,下屬竟以在職場上「無法承受主管(劉小姐)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她才驚覺自身的壓力和紅疹,已經對工作與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卓雍哲說,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常常在生活「上下交迫、內外夾攻」的情況下,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很多病患都是繞了很大一圈後,才發現事態嚴重,不得不求助專業醫療院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七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三成六,生活品質大打折扣。紓解壓力 改善病情卓雍哲表示,以往病患習慣以發作時的照片提供給醫師看診,但實際上已經有更多、更好的檢測方式,可以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他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必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需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卓雍哲強調,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有助改善病情。「蕁寶家族」衛教平台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為幫助患者及早建立正確衛教資訊,並落實自我檢測與病情記錄,學會特別推出 「蕁麻疹資訊站」LINE官方帳號,一站整合「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 「蕁麻疹治療共識」等衛教資訊。患者可藉由LINE官方帳號中的「媒合醫師平台」,找尋到最合適自己的皮膚科醫師,有效且積極地控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學會不僅加強民眾對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認知,更藉由小遊戲幫助患者了解目前治療控制程度,更提醒患者要每天記錄蕁麻疹狀況,以便回診時能更清楚表述自身皮膚症狀,幫助醫師進行決策診斷。 前一篇文章 【營養專欄】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別搞錯啦! 下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為什麼我會視力模糊呢?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醫專欄】良藥苦口嗎? 甘口的也是良藥喔!【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養眼專欄】什麼是繼發性白內障?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聊聊心裡事 AI 能取代心理諮商嗎?用敬畏之心 擺脫存在性焦慮 作者其他文章【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吃健康蔬食救地球 北榮從員工餐做起植物性飲食可護腦 延緩老化預防失智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穀雨養生宜顧脾胃 定時走動促進代謝延緩老化從飲食做起 多吃豆類蔬菜全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