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學佛與求法─ 叢林的教育法 4-4

文/星雲大師 |2024.11.01
269觀看次
字級
叢林的教育注重福慧雙修,行解並重;行持是修福,理解是修慧。圖/李蕭錕

文/星雲大師

時間:一九八四年七月四日 地點:台北社教館 



有一次,馬祖道一禪師帶百丈禪師外出,看到野鴨子飛過,馬祖禪師問:

「那是什麼東西?」

「鴨子啊!」百丈禪師答。「在哪裡?」「飛過去了。」

百丈禪師話一說完,馬祖禪師立刻大力掐住百丈禪師的鼻子,痛得他直喊叫。馬祖笑著問:「你不是說飛過去了嗎?怎麼還在這裡?」

當下百丈禪師立刻開悟了。回房後,高興得哭了起來,同門師兄弟見他哭得厲害,問他:「你病了嗎?」「沒有。」「是想家嗎?」「不是。」「受了委屈?」「沒有。」「那麼究竟為什麼哭呢?」「你們去問師父吧!」

眾弟子找到馬祖道一禪師,問:「師兄哭得很厲害,是不是挨了您的罵?」

馬祖道一禪師語帶雙關地回答:「我怎麼知道呢?你們應該去問他,他已經知『道』啦!」一行人又折回來問百丈禪師,百丈禪師只是「嘿嘿」地笑著說:「你們不知道,師父知道。」

野鴨子象徵一個「常」道,這個本來如是的「常」,是不會「飛過去了」;「飛過去了」的是假相,其實並沒有過去,當下就是。

後來,馬祖禪師登壇說法,百丈禪師掉頭就走,馬祖禪師便一句也不說的回方丈室去了,百丈禪師隨後趕來,向他頂禮。馬祖禪師問:「我剛剛要說法,你怎麼聽都不聽,就先走了呢?」

百丈禪師回答:「師父的心意我已懂了,哪需要再說?」

馬祖禪師笑著問:「昨天你注意到什麼了嗎?」

「鼻子不痛了。」(意思是悟道了)

看他們師徒間的相處似乎不夠威儀,不合情理,但因為是禪,所以須要用特殊的方式,用不近情理的真義來對待有情有理的表相。

叢林裡,另有一則不能以常理衡量的公案,是有名的「一指禪」。

佛法大意 非關情理

有人問俱胝禪師什麼是佛法,俱胝禪師從來不開口,只是豎起一根指頭,對方就明白、開悟了。

有一次,俱胝禪師出門去,又有人來問佛法,只有徒弟小沙彌在家,小徒弟心想:人家來問佛法,師父都是這樣把手指一豎,這很簡單,師父不在,我就學他豎指說法看看。

小沙彌就依樣畫葫蘆地把手指頭朝對方一豎:「喏!」那人就開悟,頂禮拜謝而去。俱胝禪師回來後,問他:「有沒有人來問佛法啊?」「有啊!」「你怎麼應對呢?」「很簡單啊,我就照師父平常手指一豎,那人就走了。」

俱胝禪師聽了,不動聲色的說:「你倒很靈巧呵!你再做一次我看看好不好?我問你:『什麼是佛法?』」

小沙彌得意地把手指一豎:「喏!」俱胝禪師迅速拿起一把剪刀「喀嚓!」一聲把手指剪斷,小沙彌痛得眼淚直流,跳嚷著往外逃:

「痛死哪!痛死哪……」

俱胝禪師大喝一聲:「站住!回來!我問你:『什麼是佛法?』」

小沙彌受了大喝,下意識又豎起那根指頭,一看,手指已被剪掉,沒有了。小沙彌一怔,無相可指,當下立刻覺悟了。

從「有」上可以悟道,從「無」也可以悟道。叢林的禪宗教育,無情無理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但是都具有「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的深刻教育內涵。

四、福慧雙修的力行教育

什麼叫做福慧雙修?就是行解並重;行持是修福,理解是修慧。

佛經裡有一則警句:「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意思是,如果只有福報,沒有智慧,就像投生在畜生道的寵物貓、狗等,享受種種寵愛照顧,可是沒有智慧,就如「大象披瓔珞」;倘若只有智慧沒有福報,則像有些學者名流,雖然聲名地位崇高,實際生活卻是清苦艱難,如同「羅漢應供薄」。所以,叢林的教育相當重視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的方法很多,例如,吃飯要作「五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想想這些供養的意義,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3.防心離過,不生瞋愛:謹防心念,遠離三種過失,對於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尤其貪念是最容易犯的,要特別注意防患。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是療養身心飢渴的良藥。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藉假」能「修真」,不食容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導致各種營養過剩的併發症,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吃一頓飯,要把它跟佛法結合在一起。

在叢林教育中,不僅要珍惜供養,心常存念「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對於常住的一草一木,須「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這是為了養成大眾惜福的習慣,而不是執著慳吝。

唐代石霜慶諸禪師,有一次篩米煮飯,師父溈山禪師走過來對他說:「一粒米來處不易,你不能隨意糟蹋施主的糧食噢!」

石霜回答:「我沒有糟蹋啊!」

溈山禪師俯身拾起地上的一粒米說:「你看,這不是一粒米嗎?你要知道,千萬粒米都是從這一粒米來的啊!」

石霜禪師立刻抓住機鋒,反問:「千萬粒米都從一粒米來,那麼,這一粒米又從什麼地方來?」

溈山把手上的一粒米放回米槽中:「千萬粒從一粒來,一粒也從千萬粒來,這就是一多不二的道理。」這個公案闡釋了叢林福慧雙修的特色。

修福修慧 啟蒙悟道

有一個大戶長者生性吝嗇,寺院裡的老和尚怎麼跟他勸募化緣,都不肯布施。老和尚看到他家水溝裡常常流出剩飯米粒,就淘起來晒乾貯存,留作餘糧,幾年過去,竟也存了好幾簍米。

有一天,一場大火燒掉富翁所有的家當,大富翁一下子變得赤貧,偏偏又遇到荒年,大家都窮苦,富翁連一碗飯都討不著,乞啊討的,討到了寺院,老和尚見到他,立刻盛出一大碗香噴噴的白米飯給他。富翁接過飯後,狼吞虎嚥的吃起來。臨走時,富翁再三表示內心的感激。老和尚說:「你不必謝我,這又不是我的,本來就是你的。」老和尚帶他到庫房,看那一簍簍的白米,道出前因後果,這個富翁聽了慚悔交加,當場痛哭流涕起來。

「有」的時候,要常常想到「沒有」的時候;積福的人,等於銀行積有存款,可以慢慢享用。學佛的人常常誦經、做功德,事後都要回向,回向好比將錢存入銀行,可以慢慢使用,也可以做不時之需。

叢林裡的力行教育都是有深意的。

佛門叢林有無情無理的棒喝教育,也有注重因材施教的啟示教育。尤其,現代的寺院更重視社會大眾的文化教育,它是社區的精神文化重鎮,人民生活、習慣、風俗的凝聚處,信眾的信仰中心。如果能常到寺院發心,修福修慧,體會叢林的生活教育,時時契機,相信定能早日證得自己的般若妙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