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雲大師
所謂「法忍」,就是吾人除了維持基本的生存之外,還要活得自在,所以心理上的貪瞋痴成見,都要能自我克制、自我疏通、自我調適。也就是體認一切諸法和事物的實相為「緣起緣滅」,把心安住於此真理而不為生滅所動。例如,對於世間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但不為所動,而且要能真正的認知、處理、化解、消除,這就是「法忍」。
法忍就是一種體悟「緣起性空」,明白因緣果報,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
所謂「無生法忍」,就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是了知一切法本是不生不滅,無所謂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爾如是,這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一種覺悟無生之理,察見一切無生之法的實相智慧。
總結「忍」的意義:「生忍」是為了生存在人間所醞釀的耐力;「法忍」是在轉識成智,是用佛法所產生的智慧;「無生法忍」則是隨緣隨處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生滅的自在境界。能夠擁有「生忍」,就具足面對生活的勇氣;能夠擁有「法忍」,就具備斬除煩惱的力量;能夠擁有「無生法忍」,則在在處處無不是桃源淨土、自由自在的世界。
多年來我在世界各地推動人間佛教,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以佛法來美化人間,也就是把佛陀對人間的教化、開示,一一落實在生活裡,透過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增加人間的幸福、快樂、美滿。所以我把「人間佛教」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舉凡「佛說的」三皈五戒、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緣起中道、無常苦空、五停心觀、三十七道品等有助於提升人性之「淨化、善美」本質,也就是人生所需要的教理,都是人間佛教所要弘揚的佛法。只是佛教的經典汗牛充棟,常令有心學佛的人望而興嘆,因此多年來我雲遊在世界各地,經常遇到信眾問我:「我們想信仰佛教,但是佛教書籍那麼多,不知道要看哪一本書,才能全盤了解佛教?」
對此,為了讓有心深入佛法堂奧的社會大眾,能夠有系統、有組織、有條理的了解佛法的全貌,我經過數十年的醞釀,編纂一套《佛教叢書》,把佛教的內容分為十類:一、教理,二、經典,三、佛陀,四、弟子,五、教史,六、宗派,七、儀制,八、教用,九、藝文,十、人間佛教。每一類編纂成一冊,以三十萬字為限,力求條目清楚,文字簡潔,內容不相重複而互輔互成。其中「教理」的部分,我更依照學佛的次第,以及學佛應該認識的根本教理,分門別類的簡單介紹,例如:
(一)怎樣做一個佛教徒:「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奉行八正道」。
(二)最初的根本佛法:「緣起」、「四聖諦」、「三法印」。
(三)佛教的真理是什麼:「空」、「業」、「因果」、「中道」。
(四)佛教的主觀與客觀:「十八界──心物結合的世間」、「五位百法──百種心事的內容」、「轉識成智──成佛必備的智慧」、「一念三千」。
(五)真實的自我:「心」、「性」、「明心見性」。
(六)學佛的次第:「信解行證」、「五乘佛法」、「三學增上」、「止觀雙修」、「四禪八定」、「五停心觀」。
(七)學道者的魔障:「五欲六塵」、「三毒五蓋」、「生死煩惱」。
(八)三世流轉的生命:「十二因緣」、「十法界」。
(九)佛教的圓滿世界:「涅槃寂靜」、「解脫自在」、「法身實相」。
(十)佛陀的樣子:「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陀十號」。
(十一)佛教的時空觀:「時間──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空間──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
(十二)佛教的宇宙觀:「三界二十八天」、「天堂與地獄」、「三千大千世界」。
(十三)佛教的人生觀:「苦樂交集」、「五趣流轉」、「四大皆空」、「五蘊非有」。
(十四)佛教的淨土思想:「五乘共法的淨土──兜率淨土」、「大乘不共法的淨土──極樂、琉璃淨土」、「人間佛教的淨土──唯心、華藏、佛光淨土」。
(十五)人間佛教的建立:「從人道到佛道」、「從入世到出世」、「從自利到利他」。
(十六)人間佛教的生活:「四恩總報」、「食存五觀」、「三輪體空」。
(十七)如何實踐佛法:「慚愧懺悔」、「發心立願」、「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回向」。
(十八)佛學的組織法:「三藏十二部經」、「結集」、「判教」。
以上只是希望有緣閱讀此部《佛教叢書》的人,都能對佛教的真理有完整的認識與了解。佛教的真理告訴我們:要離「苦」,才能得安樂;要知「無常」,才能有希望;要懂「無我」,才能融入大眾;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惡業」,才有美善的人生;要識「因果」,才能心甘情願;要透「緣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證「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圓滿「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總上所說,般若是佛教的主軸思想,尤其闡揚「緣起」,成為宇宙最高、最微妙的真理。般若的層次內容,說明真理要有平等性、必然性、普遍性,尤其「平等」是今日世界人類和平的一個重要軸心,我在〈佛光人四句偈〉裡就寫到:「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平等是和平的希望之所繫,現在舉世各界,包括學術界、政治界、宗教界等,都在倡導和平,但是大部分都只在利害關係上著眼,所以不能和平。唯有佛教的無我、慈悲、尊重、包容,尤其還要有般若的平等,才能克盡其功。因為世界所有偉大的、崇高的、深遠的、殊勝的事物,沒有一個不具備平等的內容,例如陽光普照大地、空氣普及一切、流水普潤萬物、大地普載眾生,所以佛陀證悟平等,他也倡導「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觀。因此,有了般若的平等,才有和平的希望,才是人類的光明;能以平等為基礎,和平才有真正實現的一天,而不會淪為空洞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