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豐子愷
文/林少雯
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載之持歸。其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放之。──韓非《韓非子》
這則〈母鹿隨啼〉的護生畫,讀者諸君之前在本專欄看過,篇名叫「愛子」。〈愛子〉取材自《說怨》一書,而這幅畫則選材自《韓非子》,可見感動人心的故事,從古至今常被有識之士編選入籍,流傳後世。
〈愛子〉故事較長,這幅〈母鹿隨啼〉文長只有前半,省略了後半。為了讓讀者能知道畫中主角行慈悲義舉的結果,後半段就讓大家重溫故事的結局。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魯莊公的庶子孟孫有一次出外打獵,獵得一隻小鹿,因遊興正濃,於是就將小鹿交給隨行的官員秦西巴帶回宮中。
秦西巴帶著小鹿先行回宮,路上一隻母鹿在車旁一路相隨,始終不肯離開,而且不斷發出哀鳴聲。秦西巴知道,那是母鹿不捨小鹿,其鳴聲悲悽,聲聲聞之鼻酸。
秦西巴是一位慈悲的人,他不忍母鹿失去愛子的痛苦,也不捨小鹿失去母親,於是自作主張將小鹿給放了。見到母鹿與小鹿團圓相聚,還不斷舔拭愛子,母子情深讓他很感動,覺得自己做了對的事,也沒去想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
這幅畫就說到這裡,下半段就是重溫〈愛子〉的故事內容了。
孟孫回宮,知道秦西巴將小鹿放了,非常生氣,就將他放逐出京城。因放生鹿而得罪了孟孫,依秦西巴的性格,應該是不後悔的。
過了一年,孟孫又將秦西巴召回京城,還讓他進宮擔任太子傅。左右的官員不解,問孟孫:秦西巴因得罪主公被放逐了,為何又召他擔任如此要職呢?孟孫回答:秦西巴學問品德兼備,堪任太子的老師。而且他是個慈悲的人,連一頭小鹿都不忍傷害,相信一定會好好愛護太子。
看官,秦西巴果然沒做錯!他雖因違背主公之意放了小鹿而獲罪,但慈悲的舉動卻讓孟孫十分欣賞,當太子需要延請教席時,自然非他莫屬了。
別以為慈悲是軟若無力的,雖然無形、無狀、無聲、無味,肉眼看不見,但慈悲本身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無窮無量真善美的磁場,可以橫掃消除人心中的黑暗,帶來光明、希望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