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大陸的佛教寺院,一如現在的大學,具有教育的功能,稱為「叢林」。圖/李蕭錕
文/星雲大師
過去中國大陸的佛教寺院,一如現在的大學,具有教育的功能,稱為「叢林」。《大智度論》卷三記載,「叢林」指眾多僧眾聚集一處修學,猶如樹木生長整齊有序。它是陶冶人格的大冶洪爐,也是辦道的修鍊所,因此,又有「選佛場」之稱。這些叢林的規畫很完善,無論從建築結構、人事組織,甚至寺院供奉的佛菩薩聖像等,處處都表現著完美的教育。
大陸的叢林建築,與台灣的寺院建築有很大的不同。後者常以一字排開,只要站在寺院門口,整座寺院便可以一目了然。大陸的叢林建築則是一進一進、一層一層,重重疊疊,有如阿羅漢的四果位,或菩薩的五十二階位,由淺至深,步步高升。
由叢林裡的建築名稱,可以看出它的教育意義。比方「雲水堂」,說明出家人「一鉢千家飯,孤僧萬里遊」自在無憂的修行生活;「上客堂」,意味叢林將接待的客人皆視為上賓。
另外,叢林裡職事的稱呼也有其教育意義。例如,藏經樓管理藏經者,稱為「藏主」,管理寺地田產的,名為「莊主」,管理庫房的是「庫頭」,負責煮飯的稱「飯頭」,專司燒水的叫「水頭」,管領蔬菜的稱「菜頭」,整理園圃的是「園頭」,打掃廁所的是「淨頭」……叢林裡的職稱非「主」即「頭」,充分表現佛門對僧眾人格的尊重。
由於我自幼即受叢林教育的薰染,習慣尊重別人,早期聽到富貴人家稱僱用的女僕為「下女」,覺得很不習慣,假如稱為「管家」,不是很好嗎?
除了建築、職事名稱外,從供奉的佛菩薩聖像,也可顯示叢林給予的教育意義。例如,一到寺院山門口,迎面而來就是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彌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引大眾;彌勒佛身後,常立著一位威武凜然,手執金剛降魔杵的將軍,就是韋馱天將。這是什麼意義呢?佛教是用大慈悲攝受眾生,給予歡喜,給予滿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頑不化,只得用力量來度化。
有如家庭中,兒女需要父親嚴格的教育,也需要母親慈愛的照顧;嚴的折服,慈的攝受,同樣重要。所以,《禪林寶訓》有一句話:「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意思是說,春風夏雨,可以使萬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長萬物成熟。世間一切,從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都是有愛的攝受,和力的折服。
行解並重 知行合一
從山門直入後,便可進入大雄寶殿。叢林殿堂內所供奉的本尊,各有差別,但都有其特殊意義。比方,大雄寶殿中間供奉釋迦牟尼佛,左邊年長的大迦葉尊者,是修頭陀苦行的羅漢;右邊年輕的阿難尊者,是智慧多聞第一的羅漢。這是表示,佛陀是一個能說能行的聖者,大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各代表行與解,多聞、理解和修行結合,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圓滿果行。
有的大雄寶殿供奉的是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左邊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右邊是大行普賢菩薩,這表示具足大行、大智,才能成就佛的法身。
另外,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左右脅侍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表示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和大勢至菩薩的大喜大捨,才能成就「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就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的功德。
這些都是啟示我們:佛教非常重視「行解並重」、「知行合一」,不是只重知見,不重實踐;也不是只重修行,而不重知解。古德把行與解喻為「知目行足」——知見如眼睛,修行如雙足,有眼睛,腳才能走;有腳,眼睛才能發揮作用。眼睛和腳相輔相成,才能行得安穩。
以下分四點介紹「叢林的教育法」:
一、搬柴運水的生活教育
叢林裡,生活教育比思想教育還重要。一進寺院,叢林的規矩,會先要你把眼睛閉起來,把口收起來,要你心念凝注,不亂看,不亂講。隨便看一下,糾察便給你一個耳光:「看什麼?這裡哪一樣東西是你的?」講一句話,也給一個耳光:「佛殿禮堂上,有你講話的資格嗎?」
這不是嚴苛的體罰,這是告訴你,叢林的生活教育是不能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攀緣的,必須把六根收攝回來,從內心觀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印證佛法。
叢林生活特別注重行止間的威儀。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上殿排班,吃飯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處處都要學習。
不了解寺院規矩的人,心裡或許會想:「我們幾十歲的人了,還不會走路嗎?吃了幾十年的飯,還不會吃飯嗎?」寺院不同於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這其中有著很深妙的解脫境界。所以,到了叢林,有人會發覺自己確實是不會走路,不會吃飯的。身心千般束縛,積年累月成了習慣,確實須要一一用心擺脫。吃飯端碗,如「龍吞珠」;持箸夾菜,如「鳳點頭」;行進走路,像雁陣一字排開,上身不能動,像頭頂著一盆油般,四平八穩的走路……在寺院裡,真是事事修行,處處法門。有一首偈語,如實的說明這些律儀: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叢林的生活教育,也非常重視出坡作務,出坡作務就是工作的意思。一進來這裡,不管你過去是何等高官厚爵,也不管你是何方名媛顯貴,一切世俗名利都要坦然放下,叫你煮飯就煮飯,叫你擔水就擔水,一切隨緣隨喜,信受奉行。
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初創叢林,他的徒弟百丈懷海禪師制訂叢林清規,即是有名的《百丈清規》。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建樹僧團修行的榜樣,也說明搬柴運水無不是禪的修行生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