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的生活教育,吃飯睡覺都在修行。圖為高爾泰、蒲小雨伉儷為星雲大師著作《禪話禪畫》所繪〈晒香菇〉。
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文/星雲大師
禪宗裡,「老僧晒香菇」的公案,也表達了叢林生活教育的另一面。
日本道元禪師來到中國寺院參訪,看到八十多歲的老和尚,日正當中忙著鋪晒香菇,道元禪師於心不忍,便勸他說:「老和尚,太陽那麼大,何必這麼辛苦,自己晒香菇呢?」
老和尚朝他望了望:「我不晒香菇,誰來晒?」
「年紀大了,就不要晒啦!」道元禪師一番好意的說。
「哦?那麼到底多大年紀才能晒香菇呢?」老和尚毫不領情。
「太陽這麼熱,何必這個時候晒呢?」道元禪師依然好意勸說。
「不這個時候晒,難道等太陽下山再來晒嗎?」老和尚暗藏機鋒的說。
這是叢林典型的禪和子(參禪修行的人),凡事絕不假手他人,對自己生命也是一刻千金的珍惜,既不在成敗得失的妄見上徘徊,也不在聲色貨利的迷境上打轉,身與命俱修行。
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門下舂米推磨了八個月;寒山、拾得兩位大師,在天台山的國清寺裡,一樣在廚房燒飯、煮菜。搬柴運水的修行生活,是叢林陶賢鑄聖的另一種教育方式。
有一次,仰山禪師扛著鋤頭從外面回來,他的老師溈山禪師問:
「你從哪裡回來?」
仰山禪師回答:「我從田裡頭回來。」
「田裡還有人嗎?」溈山問。
仰山一句話也不說,輕輕把鋤頭放下,叉手而立。溈山禪師笑了,又問:「南山有人刈除新草嗎?」
仰山禪師更不答話,拿起鋤頭就出門去了。
這則公案中,仰山放下鋤頭,表示一切都在這裡,內心沒有負累了。溈山問:「南山還有人除草嗎?」表示還有工作未做,仍有理事待觀照,還未圓滿,還不到放下的時候,所以仰山就默然拾起鋤頭又去工作。
有時候,禪在生活裡是用身體力行表現,不是用言語巧飾的。
修學律宗的有源法師問大珠禪師:「您是怎麼修行的?」
大珠禪師淡然一笑:「饑來吃飯睏來眠。」
大家也許會想:肚子餓了就吃飯,疲累了就去睡覺,這樣就叫「修行」嗎?那我們天天吃飯睡覺,也是天天都在修行囉?當然不是。一般世俗人的吃吃睡睡,渾渾噩噩像行屍走肉,在叢林裡,卻是一種用功。
大珠禪師破解得好:「吃時不肯吃,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一般人吃飯,不肯好好吃,東挑西撿,嫌這嫌那,貪多計少;睡覺也不安穩,翻來覆去,亂打妄想。如果當吃飯時吃得飽,當睡覺時睡得好,還有什麼比這更自在幸福?這不就是修行嗎?
叢林的生活教育,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清閒,禪師們也不是只會吃飯睡覺,所謂「看似尋常最崎嶇,成似容易卻艱辛」,禪師們「饑來吃飯睏來眠」的生活,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事實上,吃飯睡覺都在修行,要和內心的煩惱交戰,其中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衡量揣度的。
叢林生活也講究規律和法制。廚房牆壁上有一副對聯,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教育。「未供先嘗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意思是,偷嘗還沒有供佛之前的食物,給你三記鐵棒;私下自己煮東西吃,打你九下銅鎚。這說明叢林教育,有種種嚴正艱難的打磨,磨得大死一番之後,便得以蛻化出重生的契機。
二、因材施教的啟示教育
佛陀最擅長觀機逗教,對商人說商人的法,對政治家講政治家的法,對軍人講軍人的法。所謂「契理容易契機難」,要談玄論妙符合佛法並不難,要大家聽得懂,又能接受佛法就難了。所以,佛教界曾流傳這麼一個笑話:
有人問一位信徒:「你要去哪裡?」「我要去聽經。」「哪一位法師講的?」「某某法師。」
「講得好不好呢?」「很好,很好!」「怎麼個好法?」「聽不懂啦!」
這就是不契機。聽不懂的「好」有什麼用?佛陀因材施教,就是對什麼樣的根機,給予什麼樣的教化。
隨緣順境 因材施教
藥山禪師有兩個徒弟,一個是道吾禪師,一個是雲巖禪師。有一天,師徒三人論道,山邊正好有兩棵樹,一棵高大茂盛,一棵枝折葉枯。藥山禪師指著那兩棵樹問:「這兩棵樹,到底是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道吾禪師立刻回答:「師父,當然是榮的好。」
雲巖禪師卻說:「我覺得枯的比較好。」
兩人正討論未決時,高沙彌來了,藥山禪師以同樣的問題問他,高沙彌不疾不徐地答道:「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這段公案,代表他們的思想精神,道吾禪師認為榮中有一切生機,象徵多采多姿、燦爛光明的禪風;雲巖禪師看枯木如寂然不動的禪者,是一種獨自的、寂寞的、沉潛的,注重內德思想的禪風;而高沙彌的意境則是:我們參禪的人,何必要做這許多分別,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何妨隨緣順境,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後人有一首詩形容這則公案:
雲巖寂寂無窠臼,
燦爛宗風是道吾;
深信高禪知此意,
閒行閒坐任榮枯。
禪,在叢林生活中,尤其注重因材施教的啟發教育,讓所有的順逆之境,都可以是開悟的因緣法門。
白雲守端禪師一味參禪,卻始終不開悟,住持楊岐方會禪師很掛念。有一天問他:「當初你師父是怎樣開悟的?」
「我師父有一次經過一座橋,跌了一跤,就開悟了。」
「你怎麼知道他跌一跤就開悟了?」
「因為師父做了一首偈語,字字是開悟呀!」
「偈語怎麼說?」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方會禪師聽了,只把袍袖一拂,故意誇張的「嘿嘿」大笑兩聲就走了。
守端禪師莫名其妙,終日為這笑聲困擾得寢食難安,幾天下來,終於按捺不住,跑去問方會禪師為何笑他。
方會禪師喝斥道:「你真沒出息,我只不過哈哈大笑,你就放不下,還談什麼開悟?你看,我們寺院外,每天都有人來耍猴,窮其看家本領,就只為了博人一粲。看來,你連耍猴的人都不如!」
白雲守端禪師給老師父一激,終於開悟了。所以,藥山門下「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守端禪師厲言激刺的方式,都是一種因材施教的叢林教育。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