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中道行〉。
圖/佛光山法堂書記室提供
「中道行」,就是不要偏左、不要偏右,要有中道。你的言行舉止、思想等等,都要合乎中道。你是屬於左派呢?還是屬於右派呢?這個都是太偏了,最好的要能學習中道。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各位觀眾,大家平安吉祥!
今天要和各位講「中道行」。
「中道行」,就是不要偏左、不要偏右,要有中道。你的言行舉止、思想等等,都要合乎中道。你是屬於左派呢?還是屬於右派呢?這個都是太偏了,最好的要能學習中道。
這個「中道」,我們看平常的事物,在高速公路上行走,有向東、向西的,也有向南、向北的,不管怎麼樣,兩邊的高速公路,中間有了一個分隔島,那個分隔島等於就是「中道」。因為有了中道就可以讓你們左邊、右邊不要相碰、不要對立、不要鬥爭,因為可以各行其道。
這個「中道」就是一個和平,也是孔老夫子說的「中庸之道」。
一輛汽車有四個輪子,輪子與輪子的中間有一個空間,因為有了這個平衡的空間,可以讓車子平衡、平穩,這才是一輛有功能的車子。
「中道」就表示我們的人生,你不要做人太冷淡了,冷冰冰的,人家接觸你,都感受不到一點溫暖、人氣,他不會跟你做朋友;你這個人太熱情了,今天要請客,明天要送禮,我沒有了生活的空間,受不了,也不想跟你做朋友。
所以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熱,要中道。「中道」在佛法裡面,有這中道緣起法則,是表示凡事都是眾緣所生的。它不是靠一個,是靠各種條件的和合才會有事物的生起。宇宙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東西南北,東西南北都停在自己的立場講,從整體來看都是一個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球體。從地球的上空來看,地球在轉動,並沒有存在什麼不變的方位。
佛教不講直線的,如果畫一條直線,從此端到盡頭就完了。佛教講圓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老病死生,它是圓形的;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的循環,都是圓形的。我們生活用物,從因緣和合而成,成了要看能耐久多少時間,就是所謂的住,接著下去是:住了壞,壞了空。
這個大樓建起來了,幾十年、幾百年又壞了;壞了又空,空了再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先要有因緣,因緣「生」了就有,因緣「滅」了就沒有了。佛經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個生滅的法則就叫作「中道」。
我們信佛教最主要的真理是中道義,不偏左,也不偏右,做人要合乎中道,雖然我是東方人,也不要只認定東方的文化;你身為西方人,也不要只認定西方的科學。只要是美好的發明,美好的制度,同樣有助於人類的,都可以互相接受,甚至彼此學習。同樣都是地球人,大家都是同體共生,是在同一個地球上面的兄弟姊妹。
每個人有這樣的認識,無論到哪裡,都是賓至如歸。人與人可以友好、國與國之間能夠和平共存,地球的壽命才能維持久遠。
還有的人,只注重「生」,對於死後的問題,都不去關注、了解,有時也帶來家人親友的麻煩;有的人注重「死」,只想著死後的去處,完全不注重現實的生活,這等於沒有今生生命的過程,沒有生命應有的學習內容,那是很可惜的。
佛法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就是:生、死不二,有、無不二,事、理不二。我們做人處事,最好的就是懂得「中道」的緣起。能體會得其中的深意,你就了解了「中道行」。
戒定慧
戒、定、慧在佛教稱為「三學」,我們信仰佛教,必須懂得發心學戒、學定、學慧。戒、定、慧是三種最高、最微妙的學問。你學持戒,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最基本的五戒、十善,你能持戒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犯戒就等於犯法,不但要受刑事處分,還違背因果法則,會招來許多的障礙,當然就不自由,所以受戒、守戒,人生就等於多一重保護。
因為不明白受戒的原理,所以有的人怕受戒,這是錯誤的。我們應該自己主動學習守法,學習守戒。尤其在家的信徒、居士,應該要皈依三寶,還要受持五戒。
皈依三寶等於在佛門註冊、入學,才能修習學分,讓自己成為正信的佛弟子。
受持五戒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他人的財富、不侵犯他人的身體名節、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不侵犯他人的好人好事、也不侵犯智慧、不戕害自己的健康,那就自由了。
進一級還有菩薩戒,就如大學畢業再進研究所繼續擴大視野。能受持菩薩戒,增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堅定自己的信仰,發心立願服務更多的眾生。
學了「戒」以後,也要學「定」。二十一世紀全世界都重視禪修、靜坐,希望藉此來安定自己的身心。我們散亂的心,每天心猿意馬不能安定;有了禪定,自己能自我控制、自我駕馭、自我管理自己的心念,有了定力就有力量。學習「定」的工夫,自我的身心就可以安定、自在。
第三種要學「慧」,慧就是一種般若智慧。要學習一種益己又利他的智慧,及隨機應變的靈巧。要看得開、想得通,什麼難堪的問題,經過自己的智慧判斷,都能不計較、不比較,自然就會少煩少惱。
戒、定、慧三學,是每一個佛教徒都要精進修學的功課。學佛不光是禮拜,或者只知求佛、拜佛,這個還不夠,要學佛。學佛之後,還要行佛。每一個人都能皈依三寶、受持五戒,那麼早晚在床上,或者睡覺之前、起床之後,靜坐幾分鐘來安定身心,然後看經、讀書,自然就能生智慧。所以希望我們佛弟子,能注重聽經聞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以成就戒、定、慧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