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與化學獎,都頒給了AI相關的學者,這是少有的現象,顯示AI的研究與進展確實是新興的顯學。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加拿大學者辛頓,雖然被尊稱為「AI教父」,但多年來,他一再對AI的應用發出警語。辛頓認為,近年來,發展迅速的AI有如脫韁野馬,可能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包括各種錯假訊息任意四處散播。
日前,美國知名事實查核與媒體識讀非營利組織「波因特研究所」(The Poynter Institute)發布一項關於新聞業如何應用AI的調查報告,明確指出,AI技術的應用已經為新聞業帶來了新的倫理挑戰,包括從業人員因行之有年的作業規範受到挑戰而引發的焦慮感,及閱聽大眾逐漸升高的不信任感等等。
倫敦政經學院智庫Polis在二○二三年針對新聞機構使用AI技術的進程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五的受訪者表示會使用AI工具,更廣泛的調查則發現,其實全球已有九成的媒體在新聞產製的過程中,或多或少使用了AI工具。
使用AI的國際知名媒體正快速增加。《紐約時報》報導,《彭博社》在二○一九年時就已經有三分之一的報導是AI自動產生;《華盛頓郵報》今年五月開始在手機應用程式上新增「自動總結」功能,讀者點擊後可看到由AI自動生成的重點新聞;《今日美國》的母公司在記者人工撰寫的稿件之前,會放置AI生成的摘要,以「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甚至一個沒有記者、完全由AI生成新聞網站NewsGPT(https://newsgpt.ai/)已於今年誕生。
儘管如NewsGPT等AI產製新聞的新媒體,聲稱沒有任何人為的主觀與偏見、能夠為觀眾提供事實和真相,然而,新聞消費者對AI創建的新聞內容、特別是政治等敏感議題,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今年針對四十七個國家的十萬人進行了《數位新聞報告》,結果顯示,各國讀者都表示對主要是由AI產製的新聞感到不安,如百分之五十二的美國受訪者,和百分之六十三的英國受訪者,擔心其內容的可靠性和信任度,這分報告的主要執筆人尼克.紐曼指出,AI產製的新聞,「受質疑的程度令人驚訝。」
由於AI有助於綜合訊息並進行編輯,因此,不只新聞媒體,許多機構也開始運用AI工具作為傳播工具,如台中市警察局今年開始培訓員警,使用「生成式AI平台」撰寫新聞稿,號稱一分鐘可以生成八百字的新聞稿,未來還會利用AI平台發布新聞稿,以達到快速回應警政資訊的時效性需求。專家預料,類似的應用將會愈來愈普遍。
而生成型AI工具無法提供原創內容,也不具備分析能力,因此透過AI技術產製的新聞,往往會讓報導流於機械化而失去人味,且AI生成內容在數據使用和內容的準確性上,已出現了值得關注的漏洞,對新聞倫理的挑戰也受到很大的質疑。
這些新的變化促使傳媒訂定新的編採與製播規範,如「中央社」就率先在今年制訂了《生成式AI應用指南管理》,作為使用AI工具的指引;傳媒管理機構則應制定新的法規,以因應AI時代的全新傳媒環境,建立更負責任的新聞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