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距美國大選近,兩黨候選人的民調不相上下,即使在關鍵的搖擺州也是在統計誤差之內,未來這段時間會不會出現所謂的「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是此刻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美國大選的「十月驚奇」,指的是足以影響十一月選舉結果的重大政治事件。這個用詞在選戰中最早被使用,可追溯至一九八○年大選,由當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雷根所拋出。雷根針對民主黨對手總統卡特在伊朗人質事件救援不利進行回應,直指卡特可能會在選戰前拋出一個「十月驚奇」。
當時正值伊朗人質危機事件,雷根深恐卡特在選舉前與伊朗取得重大談判成果,影響選戰結果。雷根事後也被質疑,在過程中透過非正式管道與伊朗溝通,力圖阻止人質在大選前被釋放。
近年來備受討論的十月驚奇,則是二○一六年川普與希拉蕊的競選,兩人勢均力敵,但在那年十月稍晚,聯調局長柯米在投票前一周,出人意外地宣布調查希拉蕊電郵內容外洩一事,這個「十月驚奇」令希拉蕊有苦難言,最終輸掉大選。
今年是否可能發生十月驚奇,許多專家都認為,川普與賀錦麗都是長年的公眾人物,多年來一直受到媒體與對手的強烈批判,因此預計十月驚奇今年不會發生。
事實上早在十月以前,拜登已先在年中的辯論會上出現極為慘烈的「六月驚奇」,而在七月,川普更是戲劇性地躲過槍擊;緊接著賀錦麗取代了拜登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在發生一連串驚奇的情況下,十月驚奇似乎已不足為奇。
但身為十月驚奇受害者的希拉蕊仍然警告,賀錦麗競選團隊應做好準備接受「十月驚奇」。希拉蕊指的可能是「擔心俄羅斯、伊朗和中國大陸在社群媒體上散布假訊息」,還有支持川普的媒體會刊登似是而非的「假新聞」。除此之外,以色列與伊朗會否全面開戰?華府聯邦法官剛批准公布一百六十五頁川普不具備總統豁免權的追訴書,以及海倫颶風造成的天災與人禍等都是。
理論上講,任何變化與處理都可能影響少數搖擺州的數十萬中間選民,這意味在投票前的這段時間,候選人能否沉著穩重應對突發危機,對選舉勝負變得更加重要。
曾在過去十屆美國大選中精準預測九屆最終贏家的美國美利堅大學歷史學家李奇曼,九月初利用自己設計的「十三個關鍵因素」系統,預測賀錦麗將勝選。李奇曼近日表示,「十月驚奇」不會影響此次預測結果,即使最後關頭雙方候選人都爆出醜聞,大局已經底定。
值得憂慮的是,如果川普敗選,川粉會不會上街暴動,重演二○二一年初攻占國會的慘況,拜登已多次提出警告表達疑慮。從川普兩次在電視辯論上拒絕保證接受選舉結果,似暗藏伏筆。
所以除非川普選贏,即使沒有十月驚奇,卻極可能出現從十一月到隔年一月的騷亂,必重創全世界對美國民主體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