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信仰的對象,要具有圓滿的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任何的時、空、人、事。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三、我們要信仰什麼
每一種宗教都勸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麼呢?古人說:就有道而正焉。良禽知道擇木而棲,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信仰也要選擇好的對象。我們信仰的對象,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一)信仰實在有的
我們選擇信仰的對象,應該審察它是否真實存在。譬如我們選擇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國家,誕生的年月日,養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親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經過記載。佛陀的事蹟,歷史上是明明確確載錄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子虛烏有的人物,不是杜撰的天帝,也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他在歷史上是經得起考據證明的。他是實實在在存有的信仰對象。
(二)信仰道德高尚的
我們交朋友,要結交品德、人格高尚的人,因為他可以引導我們向善向上。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又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如果我們所信仰的對象,要我們去殺生害人,那麼,信仰他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有害。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所信仰的對象,他的德行有沒有清淨?他的慈悲有沒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沒有完美?如果他具備了,這樣的對象,才值得我們去信仰、去皈依。釋迦牟尼佛是功行圓滿的覺者,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的,跟隨這位人天的導師,可以使我們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強的
我們爬山需要枴杖做支柱,我們的人生也需要一支強而有力的枴杖做我們的依怙。從小我們接受師長們博學多能的提攜,才能漸漸的免於童騃(年幼無知);我們信仰的對象,也必須是具有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以引導我們走向正道。
《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我如良醫,應病與藥。」相信善導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達目的地;相信良醫的診治,可以獲得阿伽陀藥,治療煩惱疾病。一般民眾,為什麼願意接受歷代仁君賢者、英雄好漢的領導?即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很強。獅子可以做獸中之王,大鵬可以作鳥中強者,都是因為牠們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樣,如果信仰的對象具有強大的力量,彷彿人生有了後盾,我們能因他而獲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清淨的
戒行清淨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規,我們依從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會出軌。如果我們信仰的對象戒行不清淨,好比違反交通規則的汽車,隨時有發生事故的可能,我們跟隨他也就太危險了。我們所信仰的對象──大聖佛陀,是戒行最嚴謹清淨的覺者,他不僅自持嚴格,並且制定許多的戒法來攝化弟子們的身心。經上記載: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園主人托鉢水果,園主人請他自己摘取,這位尊者回答:「佛戒上說比人高的樹,不可以爬上去。」
園主人請他用手把果子搖下來,他又說:「佛戒上說不可以搖樹取果子。」園主人為了表示誠意,只得親自攀下樹枝請他採摘。哪知道他還是堅持說:「佛戒上說不可以自己動手取果子。」園主人不得已只好雙手捧著果子獻給他說:「我供養您!」
這件事是說明「不予而取」為犯戒,佛陀的弟子為了堅守此戒,寧可不要果子。以現代來說,沒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別人任何的東西,哪怕是一針一線,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會上就沒有搶劫偷盜的行為了。經上還記載佛弟子為了護持戒法而喪生的事。佛弟子都能夠如此嚴持戒律,更何況是制戒的佛陀本身。如果我們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淨無瑕。
(五)信仰正法圓融的
我們信仰的對象,要具有圓滿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稱為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任何的時、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適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適合;或者用在此時很恰當,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當。因為佛法超越時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圓滿的。社會的學問五花八門,我們要選擇最正確、最圓融的作為我們的指南。如春秋時代黔婁之妻的「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名言,幾千年來一直為世人所讚美與運用。信仰了圓滿的正法,在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許多正確的指示,並且能夠建立圓滿的人生。
(六)信仰智慧圓滿的
《成佛之道》一書中有兩句話:「正法以為身,淨慧以為命。」平常我們會認為大殿裡或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是佛陀的身體,或者以為佛陀在世時,那種莊嚴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實佛陀是以正法為身;佛陀的壽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間歲月,佛陀是以無漏智慧為生命。世俗的知識是有漏的,人間的壽命是有限的。而正法為身體,正法是遍一切時處,無窮無盡;智慧為壽命,智慧是清淨永恆,無量無限。我們信仰的對象,他的智慧完滿無缺,我們跟隨他學習,將來可以獲得充滿智慧的生命,並以此貢獻社會大眾。
俗話說「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個人交錯了朋友,毀了一生的前途;一個女人嫁錯了丈夫,失去了終身的幸福。我們對於對象的選擇,怎能不小心謹慎?何況是信仰的對象,更應該仔細抉擇。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