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三寶,在我們的自性上,原本具足,若能體認「人人皆有佛性」,則信心必能增長。圖為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白塔風光。圖/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提供
文/星雲大師
時間: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六日 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四、信心如何增長
信心,好像田園裡的幼苗,如果遭受風吹雨打,就不容易生長。一般的信仰怎樣才能生起和成長?
(一)從靈感而增長信心
有些人因為得到了某種靈感,而生起信心。如孫立人將軍夫人張清揚居士,在一次中風以後,顏面神經麻痺,後來因為信仰觀世音菩薩,獲得靈感而痊癒,又恢復從前的莊嚴相貌。從此,張居士成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又如鳳山佛教蓮社的煮雲法師,到處打精進佛七,不少信眾因感受到靈感而增長了信心。
(二)從福德而增長信心
許多有地位、有錢財的大富長者,由於肯發心布施,有福德可以幫助別人,而內心充滿歡喜。如太子龍、統一公司已故的吳修齊先生,南豐鋼鐵公司的潘孝銳先生,他們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平時,他們就是從修福德中,增長對佛法的信心。此外,有些人沒有錢財也沒有力量,雖然不能以物質布施,但是,他們卻事事樂於幫助別人,一樣可以使自己對佛法增長信心。
(三)從慈悲而增長信心
汐止肉身不壞的慈航法師,曾經說過一件有關他自己的故事給我聽,他說:即使待他最不好,甚至時常陷害他的人,他都可以容忍,並在對方有難時伸出援手。他說他原來個子又瘦又小,由於能夠不計前嫌,及時常暗中行善,後來變成莊嚴的圓滿相。他的慈悲,不只是施予他所喜歡的人,連不喜歡的人,他也一樣的對待。慈航法師可說真正做到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航法師從行慈悲中,獲得了對佛法的歡喜和信心。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從慈悲中能增長信心。
(四)從慧解而增長信心
學佛的人,研究了佛法,會感覺「佛法真是好,真是妙!」《六祖壇經》記載,五祖傳法給六祖以後,要六祖速離他去,並且親自護送,當師徒二人走到一道河邊,五祖說:「我來撐篙渡你過去。」六祖答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我們對於佛法,若能夠有所覺悟,則能進而啟發信心;這是一股很大的信心力量。如同前面提過的方東美教授,他研究哲學、研究華嚴,可說是一代大儒學者,最後他還是到土城承天寺去皈依三寶。由此可知,智慧愈高的人,愈能夠接受佛法的信仰。
(五)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從自己的宗教經驗中可以增長信心。我們曾經看過一些修道的人,中途退失信心。有句嘲笑的話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二年,佛在西天;信佛三年,佛祖不見了。」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沒有宗教的經驗,所以,對佛法生不起信心。明朝有位憨山大師,曾經為了建造寺院,被皇帝誤會,強迫其返俗,並被放逐。可是,他一直未改變對佛法的信心,等到誤會冰釋,又再恢復他僧人的身分。憨山大師這種高超的德行,和對佛法堅定不移的信心,與他年輕時的一段因緣有關。
有一次,他跟隨一位法師到五台山迎請藏經,上了五台山,在一個山洞中,見到一位隱居的老和尚盤腿端坐在洞內,他上前頂禮,問道:
「請問老和尚上下如何稱呼?」
「……」
「您在此多久了?」
「……」
一連請教了幾個問題,老和尚都不回答,也不理睬他。憨山大師心裡想:這一定是位不平凡的高僧,於是就在老和尚旁邊也盤腿坐了下來。一會兒,老和尚端起杯子喝茶,憨山大師也跟著喝茶;老和尚吃飯,他也跟著吃飯,如此經過了一個星期,彼此沒交談過一句話。有一天,他在經行的時候,忽然忘記了身心,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只感到自己的身心好似都與宇宙融和了,根本沒有你我的分別與對待。如此,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從此,憨山大師對於佛法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由此可以知道,念佛,要念到與佛同在;拜佛,要拜到與佛共存;布施,須施得我你泯滅;參禪,要參得真性現前。有了這樣的體驗,自然信心增強,不論別人說好或說壞,都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
(六)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見性,即見到自己的本性,這種增長信心的價值最高。昔時,福建芙蓉山有位靈訓禪師,一日,去參訪歸宗禪師,劈頭就問:「請教禪師,如何是佛?」
歸宗說:「不能告訴你,告訴了你,你也不會相信。」
「你說的話,我怎麼會不相信呢?」
「那我告訴你,你就是佛!」
靈訓一愣,懷疑地說:「我就是佛?」
因為沒有認識自己,所以不敢相信自己是佛。歸宗曾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我們不能認識自己是佛,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只在人我、是非、好壞、苦樂的世間差別相上計較,等於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各種事物。因此,錯認了世間本來的面目,對於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認識。
黃檗禪師開示大眾時,常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這是什麼道理?因為「信仰」不能被外在的人事所迷,而忘記了自己的本性。佛法僧三寶,在我們的自性上,原本具足。事相上的佛法僧三寶,只是信仰過程中的一個助緣,到最後終究還是要相信自己。佛法將每個人的人格,提升到最高,所謂「人人皆有佛性」,若能有這種體認,則信心必能增長。(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