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大地山河、樹木花草、日月星辰、和風雨露,都是我們的共財;擁有大自然,才是永遠的財富。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年高一二○歲才圓寂的虛雲老和尚,七十多歲那年,駐錫於陝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米下鍋,盤起腿來等飯煮熟,哪裡知道這一入定,就整整入定了一八○天才出定。剛出定的時候還不知道時間,翻開埋在雪堆的鍋蓋一看,半年前煮的飯早已發霉腐爛了。
在禪的裡面,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中有三千。所以禪者修定悟道以後,你掛念他年老,他說沒有時間老;你要他旅行遊覽,他說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為禪者一悟以後,就能泯滅時空內外、自他對待。
其實內外、對待,實皆一如也。禪者看世間煩惱如流水,觀人世橫逆是涅槃;因為有禪,哪怕是短短的一瞬,也足夠一生一世受用無盡了。
禪者的內心擁有宇宙三千,禪者的生活緊緊與大自然結合。自然界,大地山河、樹木花草、日月星辰、和風雨露,都是我們的共財;擁有大自然,才是永遠的財富。
禪者的生活簡樸,不會對外攀緣,因為他的內心豐富,故能自在解脫。
所謂:「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禪者行雲流水似的各處行腳、參訪、教化,平日生活隨緣而又簡單,「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在清茶淡飯、粗布衣單的生活裡,有著「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怡然自得。
所謂「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不思他;時人若問居何處,青山綠水是我家」,禪者棲身心於大千世界,蔬食裹腹,草葉為衣,心如明月清淨無染;一生不起雜念,也沒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綠水為家。
所謂「禪悅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禪床」,真正的禪者,禪就可以當食住。參禪參到歡喜了,無所住,也無所不住,常以禪悅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禪者的一個床。
禪者開悟之後的生活是精神重於物質的生活,是掙脫了物欲的牽繫,住於塵勞五欲,但是卻不被汙染,追求無上理想世界的生活。懶融禪師煮石充飢,沒有時間為俗人擦拭鼻涕;弘一大師「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恬淡知足。
一個有悟境的禪者,生命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質的豐足或缺乏所繫縛,貧窮未嘗以為苦,富裕也不曾以為樂,覺得這樣也好,那樣也不錯,如同慈航法師所說:「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不管物質好壞,境遇順逆,精神一樣愉快輕安。
禪師們隨緣放曠,任性逍遙,擺脫物質塵勞的束縛,安住於豐富心靈世界的那種隨遇而安、隨緣度化的風釆,為人間樹立了聖賢的典範,就連赫赫尊榮的大清順治皇帝也不禁稱羨:「天下叢林飯似山,鉢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其實,禪不是只屬於少數的禪者所有,禪是人間的。禪,有如圓月光明,天上的圓月,光明卻不露鋒芒,柔和卻不矯情。它遍照山河,沒有偏私;它展現圓滿,沒有隱藏。
禪,是我們的自性。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寶藏,也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只是一般人往往不識自家寶藏,每天隨著「見聞覺知」不斷追逐過眼雲煙的功名利祿,執取虛幻不實的五欲六塵,任由我們的真心在五趣裡流轉,在六道裡輪迴,實在可惜!所幸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因此儘管流轉生死,本我的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有朝一日,當我們有了禪定的覺觀智慧,可以讓我們的「見聞覺知」不隨「境界」而轉,自然就能轉凡為聖,從而達到如下的境界:
第一、從凡夫「差別」的世界到聖賢「平等」的世界。凡夫所認識的世間是千差萬別的;反之,聖賢看世間,一切皆平等,所謂「生佛平等、自他平等、有無平等、聖凡平等」,能用禪的「平等心」看待世間,誠所謂「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平等」的世界,是最美好而真實的世界!
第二、從凡夫「動亂」的世界到聖賢「寂靜」的世界。凡夫的世界因為有物欲塵勞,因此擾攘不安,「動盪」不已;相反的,聖賢追求的是禪悅法喜,是「寂靜」無譁的生活。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靜」裡,就能真實認識世間。
第三、從凡夫「生滅」的世界到聖賢「涅槃」的世界。凡夫世間,生滅無常,不但有情世間有「生老病死」,器世間也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如果我們能「善分別」聖賢的「涅槃」世界,亦即滅絕「時空」對待、「人我」對待、「生死」對待,所謂「不生不滅」的真如世界,也就能認識諸法實相。
第四、從凡夫「垢穢」的世界到聖賢「清淨」的世界。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充滿殺盜淫妄。如果我們有了禪觀的智慧,能身行「不亂殺」、「不偷盜」、「不邪淫」;口說「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意想「不貪欲」、「不瞋毒」、「不愚痴」,就能從凡夫「垢穢」的世界,到聖賢「清淨」的世界,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第五、從凡夫「缺陷」的世界到聖賢「圓滿」的世界。凡夫世間,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壞人一半;佛一半,魔一半。凡夫世界充滿缺陷,如果我們透過禪修,讓自己「做人」圓滿,「福慧」圓滿,「修行」圓滿,就能進入聖賢「常樂我淨」的圓滿世界。
第六、從凡夫「苦惱」的世界到聖賢「安樂」的世界。凡夫世間,充滿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各種憂悲苦惱,如果我們能證悟真如佛性,就能與聖賢同登「禪悅法喜」的「安樂」世界。
《華嚴經》云:「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如果我們能有禪定的智慧力,把自己安住在無上深妙的真理,而能不為「財」動、不為「情」動、不為「名」動、不為「謗」動、不為「苦」動、不為「難」動、不為「利」動、不為「氣」動……則儘管世界上好好壞壞,只要我不動心,即使身處汙泥,也能長出淨蓮。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靜」的「禪定」裡,過著「禪者」的生活,這才是最安樂的生活,這也就是禪的最大妙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