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谷司馬
說起絲路,大概沒有人不曉得這條從長安出發,經過甘肅、新疆,再到中亞與西亞,最後抵達歐洲的絲綢貿易路線。然而,除了這條北方的絲綢之路外,在中國西南還有一條可以通往南亞、西亞和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那就是「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顧名思義,就是一條跟「茶」與「馬」有關的道路,透過這條路線,由「馬幫」將茶葉和馬匹在偌大的西南地區進行貿易。事實上,茶馬古道不只一條,而是由川藏、滇藏與青藏這三條道路做為主線,而每一條路線又有許多的小支線。所以正確來說,茶馬古道應該是一片「交通網」,而不僅僅只是「一條路」而已。
根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到西域進行外交聯繫時,他在中亞的大夏國,就曾看過來自四川的布匹和竹子,詢問之下才知道,這些物品竟然是與身毒(ㄐㄩㄢ ㄉㄨ,也就是後來的天竺、今天的印度)商人交易來的。那時張騫就推想,如果要從長安到西域,應該不僅只有前面提到的絲綢之路,從蜀地走應該也能夠到達印度和中亞,這樣就可以避開匈奴環伺的北方了。
不過,這條交通路線被位於現今雲南一帶的「昆明夷」所阻擋,即使漢朝派使臣前去遊說昆明夷的滇王和附近的夜郎,卻被兩地的統治者回了句「漢孰與我大」,從而留下了「夜郎自大」這則成語。最終,這條從南方通往印度的道路仍舊不被官方所掌控。但即便如此,民間的交通貿易卻是絡繹不絕,又因為這條路可以通往身毒,所以又被稱為「蜀身毒道」,意即從四川到身毒的路線。
大概到了唐代,這條茶馬古道已然成了重要的商業貿易往來路線。由於西藏地區人民的飲食多以肉食為主,需要透過飲茶來均衡飲食,茶葉中富含的茶多酚、維生素、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潤燥、利尿、促消化等功能,還可彌補大量吃肉導致的維生素不足問題。也因此「寧可三日不吃糧,不可一日不喝茶」的諺語,一直在西南邊疆地區廣為流傳。
不過,藏人居住的青藏高原並不適合種植茶葉,而川滇一帶卻是產茶的好地點,所以川滇的茶就成了與藏區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藏區的馬匹,又是川滇乃至於中原地區所需的坐騎。因此,以「內地之茶」交換「藏區之馬」的商業貿易就此展開,而這條道路也因此被稱為「茶馬古道」,並且一路往南延伸,成為現在我們所見的交通網絡。
當然,除了茶與馬,其他商品也會藉著茶馬古道往來流通,像是重要的食用鹽,就是茶馬古道上常見的貨物之一。只不過這裡的鹽並不是沿海地區容易取得的海鹽,而是從鹽礦開採出來的岩鹽或井鹽,例如四川自貢所產的井鹽。因此,也有人把茶馬古道稱為「鹽馬古道」,其重要性幾乎可與茶等量齊觀!
至於同為重要商品的馬與運送貨物的「馬幫」,就留待下一次的專欄再來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