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志
閱讀佛經時,常常看到「師子」這個詞彙。佛經中不寫「獅」而寫「師」,固有其原因。
《大智度論》寫道:「師子於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稱人師子。」我們都知道,師子就是百獸之王獅子,佛經以獅子的勇猛、威嚴來比喻佛能降伏無畏,自有其道理。此外,佛陀對眾生而言像是「老師」,所以稱「人中師子」,也就順理成章。
不過,若以中文系專業的眼光來看,佛經中的「獅子」被寫成「師子」,應有文字學上的原因。《大般涅槃經》寫道:「譬如有人,遇見師子、虎豹、豺狼、羅剎鬼等,自然生怖。」此處的師子與佛陀無關,而是跟虎豹、豺狼一樣,指的是讓人害怕的猛獸。既沒有佛陀為人師之意,為何會寫成「師子」呢?
這其實是運用了許慎《說文解字》中的「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簡單來說,不特別為某一名詞造字,而是拿既有的同音字來代表,就是假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流行語「母湯」,其實是台語「毋通」(-thang)的諧音字。當你要以國語書寫這個詞彙時,直接以音同、音近的「母湯」來書寫,這就是假借的運用。假借在翻譯中尤其常見,例如以「卡哇宜」的發音來代替日文「 かわいい」的讀音,也是假借。
獅子在梵語中念為「Si ha」,在佛經傳入中國且翻譯為中文時,並未有對應這個概念的詞彙,因中國有虎豹,卻無獅子。因此,佛經中的虎豹、豺狼可以直接翻譯為中文,至於獅子,翻譯者大概就直接音譯,將「Si ha」以中文的同音字「師子」來表示了。
巧的是,「師子」被這樣翻譯寫定後,因「師」在中文有老師之意,指稱佛陀正適合,所以讀者便望文生義,使得「師子」在佛經中看起來很自然。
至於「獅子」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在假借的運用上經常會產生一個問題,即「師」的本義(老師)與假借義(獅子)容易混淆。後世為了區分老師與獅子,便將指稱動物的「師子」加上犬部,使「獅」成為形聲字。
自此之後,獅與師便不再混淆,分道揚鑣。然而,在佛經中還看得到著假借運用的痕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