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珠‧地體上》標題下方小童插畫。圖/維基百科
小童局部。圖/維基百科
文/赫連擁
在漢夏雙語詞典《番漢合時掌中珠》的「地體上」標題下方,有一個小插圖。
《掌中珠》的詞彙分「天、地、人」三大類,每類主題又細分「上、中、下」,共九個標題。「地體上」是繼「天」的類別之後,列出了有關「地體」的詞彙,內容收錄四組詞彙的對譯,分別是「地坤」、「一濁」、「大地」與「十地」的西夏文與漢文及其注音。
筆者一直非常好奇,那個印刷空缺的部分,到底該是怎麼樣的一張臉龐與表情?正因為這分遺漏已近千年不可考,反倒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屬於美術設計者的「考古活動」就此展開,而需要做的,就是放飛想像。
從整體輪廓看來,這應該是個小童。從腳上穿了靴子的圖形來猜測,也許是個男童;從裙襬兩側似有花飾的衣物來判斷,也可能是個女童。可惜頂蓋部位類似頭髮的線條色塊,沒能給予太多提示。
右手持花,左手也拿了類似花朵或柳條一類的物品,雙手肘臂應是呈現彎曲持物的狀態。地上有一束和人物尺寸不成比例的花朵,為小童的所在位置標出了遠近與著地的效果,可見那個時代的西夏畫師,已有相當的「漫畫」概念及功底。
提示就只有這些。聯想起童年時,為課本或雜誌裡面的人物加工鬍鬚、眼鏡或點上美人痣的塗鴉遊戲;難說古人翻書碰到了如是情況,也會揮起筆墨這麼玩,只是從沒給後人留下證據罷了?
如果要認真為這小童補上頭髮,考察如下:
西夏國党項族男性的傳統髮型,乃故意將頭頂剃出「地中海圓」的「謝頂」,是為「髡髮」(「髡」音「坤」),其他地方則任由長髮披散。如此造型,光想像就感覺非常難駕馭──得長得多帥才能不影響外型與氣質?當然,這是純屬於現代人的審美觀,想必西夏女子對於「帥哥」的定義和眼光,也跟其他國族女性不一般吧!
另外,西夏人在出席正式場合時會戴上帽子,不只男性,女性也一樣,而且款式都差不多。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千佛洞壁畫裡的西夏供養人畫像,一律都戴上了帽子,估計戴帽禮佛,在西夏人的習俗裡有盛裝、恭敬的意思。
至於西夏女性的髮型,則狀似模仿回鶻女子,梳髻為多。在供養人壁畫中可以看見,形狀有如螺旋或堆高的圓髻,戴上帽子固定(也有半透明紗帽可以看見髮髻),或裝飾以類似髮箍的首飾和珠寶。
《掌中珠》裡這個小圖的空缺,若留給讀者來填補,您又會怎麼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