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沒有的歷史】飛虎隊的寶庫──壘允廠

文/廖文瑋 |2025.09.19
33觀看次
字級
壘允廠組裝的P-40B型戰鬥機。圖/維基百科
壘允廠工廠。圖/維基百科

文/廖文瑋

對日抗戰期間,赫赫有名的「飛虎隊」員由美國各地應聘到中國,幫中國空軍爭回自己的天空;但是他們飛的飛機又是哪裡來的?答案是:中央飛機製造廠。

雖然叫中央飛機製造廠,地點卻是在中國邊陲的雲南壘允。原來,中央飛機製造廠是於一九三○年代初期在杭州筧橋開設的:中美合資,國民政府控股,美方籌措設備材料,用以組裝進口自美國的飛機。抗戰爆發後,因為筧橋遭到日軍轟炸,遂逐步內遷移至中緬邊境的壘允。

一九三九年七月一日,壘允廠建成投產,藉滇緬公路交通之利,生產飛機超過四百五十架,大修飛機超過一百五十架,是抗戰期間大後方最大的飛機生產基地。然而好景不長,一九四○年十月,日軍發現了壘允廠並開始轟炸。隔年「飛虎隊」進駐,情況好轉。

然而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緬甸使得壘允廠陷入危機。一九四二年三月,隨著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戰場的失利,壘允廠被迫向更後方的保山遷移。

四月末,在日軍緊迫的地面威脅下,「飛虎隊」放棄了壘允廠,轉移到昆明。壘允廠也不得不臨時撤出,並將無法及時轉移的器材和廠房炸毀,廠中的二十二架戰鬥機也付之一炬。

更糟的是,遷廠保山的過程並不順利。五月初日軍對保山的轟炸和對惠通橋的突襲,又造成數千名工廠職工及家屬傷亡,這一慘重的損失,令飛機製造廠在保山重建的計畫成為泡影。中國此時雖然還有內遷至西南地區的第一到第四飛機製造廠,然而這些工廠只能生產一些自研機型或教練機。此後中國戰場的空軍戰鬥機,主要來自在印度和緬甸組裝和維修的盟軍戰機。

(本文轉載自「民間史料數位平台1937~1949」www.19371949.org.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