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窮富都該智慧養

文/赫連擁 |2025.07.30
176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赫連擁

總感到華人圈經常討論的「窮養/富養」是一種話術洗腦,甚至分性別實施該理論:「窮養兒、富養女」,大致概念是,男孩子宜多加培養吃苦耐勞、獨立堅韌的性格,所以,成長之路讓他們經歷得艱困些無妨;女孩則儘量給她最優渥的環境條件,從小培養自信心與安全感,同時修煉氣質與品味。

我發現有不少家長把「窮養」理解成不給資源、嚴苛對待;「富養」更曲解為物質溺愛,買名牌名車、報補習班學藝班,即便經濟條件並不富裕,也要打腫臉充胖子,自己省吃儉用加上拚命賺錢,去滿足字面形式的「富養」。

難道就不能正常養嗎?框框條條的理論,好像不那麼做的話,不僅父母自己落伍,連孩子也會跟不上時代似的︱︱或者正確地說,跟不上「時代的口號」?現代社會已不同於以往,無論男女都需獨立自主。「窮養/富養」分析起來就和傳統華人的「男尊女卑」無差,忽略的不僅是個體差異,還有多元性別角色的發展。

舊社會傾向人丁眾多的家庭型態,早就存在了「窮養/富養」,且通常是在經濟條件本就不佳或受限下必須作出的權宜之計。故常見將「養分」集中一處,只能供特定子女去上大學或出國深造,而其他被視作資質一般的子女則必須自己想辦法,或者因故停止求學,擔負起養家的責任。而這類決定,往往都以長幼順位以及在校學習表現來評定。

我在國外長大,上世紀九○年代唸大學時,接觸過一些台灣留學生,這些人不管家境好壞,都被父母視作是家裡的中堅份子,寄予厚望送出國唸學位。他們不約而同地抱有父母期待下的「前程時間表」,即必須在幾年之內取得學位回台或繼續留美,接著成為某領域的高薪專員、或進入知名企業任職、或頂著美國學位的光環繼承家業。

有人甚至肩負著未來必須供養父母與家族的巨大責任,而選擇攻讀自己其實並不感興趣,但具有某種社會地位或含金量高的科系,所以壓力往往很大,因這中間過程只要稍有一點閃失與不順利,對長年出資栽培的父母而言,就等同於功虧一簣,很難交代。

反觀被父母「放牛吃草」的其他手足們,或許得以自由發展,有時也能開創出亮眼的格局,不輸「富養」下的培育成果。縱使如此,手足之間受到不公平的教養卻為事實。而每當被「窮養」的那一方在人生中遇到不盡人意的時刻,總免不了假設,如果當初父母也能支持自己的話,那麼今天是否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結果,際遇大不同的子女之間相互妒羨對方,彼此也都懷有遺憾的情況常見。

家庭教養不應該演化成代際之間的對立,過度用「窮養/富養」來做資源分配,容易造成手足間的不和睦競爭、埋怨父母偏心,甚至不可逆的心理陰影;對於獨生子女而言,如是教養則形同「偏養」,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前提︱︱讓孩子成為完整的自己。

或許我們該換個思維:「窮富都該智慧養」。這代表根據孩子的個性、特質與實際情況來調整教養方式,也要考量父母自身的條件與能力,量力而為,不讓教養成為一種龐大負擔及受罪。更不應就此轉化成賦予子女的「恩情債」,甚至哪天成為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怨恨、攻訐的導火線。

畢竟,沒人喜歡在差別待遇下所生之負面影響中成長,更何況這又是來自於自認最親的父母。比起口號式的教養模式,孩子更需要來自父母真誠的尊重與穩定的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