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學到月球》
圖/小麥田提供
文/陳玫靜
《校外教學到月球》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作者提供未來想像,最迷人之處在於以看似簡單畫風和故事線條,大膽的揉合故事與現實,帶著孩子和大人一同放眼地球之外的世界。
每個孩子都喜歡校外教學,就算那些地方已經和家人一起去過無數次,但是和班上的同學、老師一起去的感覺、意義完全不同。除了這個理由外,校外教學還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
《校外教學到月球》可以回答每個小孩,甚至大人。當科技日新月異,會不會有那麼一天,我們能像阿姆斯壯般穿上太空裝,親自登陸月球?故事本身的設定,滿足了每個大人和小孩的想像,更可能符合未來有無限可能的預設,直接挑起每個人對故事的興趣和期待,「哇!太酷了,到月球去校外教學,我也好想去。」或忍不住想:「未來,只要買張票,穿上裝備,就能出發到月球?」
大小讀者自由想像
在「無限可能的未來」,一群小朋友一起搭乘太空校車出發到月球。當他們看著窗外浩翰無垠的太空,是否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小小的身體,如何在太空衣的包裹下,一步一腳印的邁開步伐?行走時,是不是就會因為太興奮而跳得太高太遠?出發到月球做校外教學時,大家要一同學習、探勘的會是什麼?
作者約翰.海爾(John Hare)大膽捨棄了文字,以「無字圖畫書」的方式說故事,試圖讓讀者自行透過畫面的引導,更具想像的觀察、串聯線索,這種遼闊的閱讀方式愈加扣合故事中的月球場景設定,大小讀者得以自由想像,並且「對號入座」屬於自己生活經驗中那條參加校外教學經驗的敘事脈絡。
透過畫面,讀者「眼睜睜」看到一群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到達各個探勘地點,其中有一個小孩和大家「愈走愈遠」,讓人忍不住為他擔心,甚至不得不為他捏把冷汗——因為,他不僅沒跟上大家的腳步,最後還在月球上睡著了。仔細觀察畫面,作者一開始就賦予這個脫隊的孩子具有與眾不同之處:他始終緊抱著小畫冊與色筆——讓人猜想,這是他逐漸落後隊伍的原因嗎?他是唯一那個堅持要攜帶物品進行教學的小孩?當他逕自在一旁畫畫,作者也透過畫面暗示,這個孩子其實擁有自己欣賞、參觀月球的角度,那掛在黑色太空中的美麗地球,如同水中倒影般,映在他塗鴨的畫冊中。至此,我們似乎能稍稍停下來思考:相較於其它的同儕,他為什麼成為了「脫隊者」和「走失者」?
當主角一覺醒來發現大事不妙——太空校車準備駛離,他賣力奔跑也沒追上校車,自己被徹底落在月球,故事才進入真正的高潮。當旁觀的讀者跟著主角抱頭「眼睜睜」看著太空校車遠離,不禁跟著緊張了起來:我的老天爺!這下該如何是好?只見這個孩子最後放下了擔心,盡情的畫圖。沒想到,這個舉動,反而讓他結交了月球上的外星人。外星人興奮之餘,還一把搶去了他的蠟筆和畫紙,行為舉止簡直就像一群調皮搗蛋的小孩。
初試啼聲大獲好評
《校外教學到月球》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作者提供給讀者的未來想像,最迷人之處在於以看似簡單畫風和故事線條,大膽揉合了故事與現實,除了帶著孩子和大人一同放眼地球之外的世界,還提醒我們多留意表象之外的觀看角度。每個人都可能是為了某種堅持而走離人群的孤獨者或脫隊者,甚至成為被誤解的對象。當你是那個被誤解、被外星人搶走畫紙畫筆的人,你能否如同小男孩般學會自處?面對那個犯下令人緊張失誤的小孩(或大人),第一時間,你是否能像老師一樣及時送上溫暖擁抱,選擇表達關心。
《校外教學到月球》是約翰.海爾初試啼聲之作,可說是一推出就大獲國際好評,讓人不得不好奇他的創作經歷,原來他本身是個插畫家,也是太空迷,育有兩個小孩,怪不得將整本書拿捏得如此得宜《校外教學到月球》,後續更有:《校外教學到海底》、《校外教學到火山》同樣激發讀者想像力的系列作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一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