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麒麟述異

文/陳牧雨 |2024.07.30
2035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在古代,最早描述騏麟的形象文章應該是《爾雅‧釋獸》:「麐(麟),麕(獐子,與鹿相似)身。牛尾,一角。」

其中的「麐」是「麟」的異體字,「麕」是指獐(一種無角長牙的小型鹿科動物)。

《詩經‧周南‧麟之趾》也曾提到騏麟,不過除了清楚地說明了麟有「趾(蹄)」、有「定(頂)」、有「角」之外,其實有關麒麟的形象,並沒有更加明確的描述。

《大戴禮記‧易本命》:「……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將麒麟歸類在「有毛之蟲」,意思是身上長滿了毛的動物,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獸類」。

由於漢代除了文字記載,也出土了許多麒麟形象的圖像及雕塑,使得我們可以比較明確地知道:麒麟身首像鹿或馬,長著獨角,腳有馬蹄,尾巴像牛尾。

《說苑‧辨物》:「故麒麟麕身、牛尾,圓頂一角。」東漢鄭玄所作的《毛詩箋》也如此描述麒麟角:「麟角末有肉,示有武不用。」更詳細地描述了麒麟的角末端有肉球,表示麒麟角並不是用來攻擊敵人的武器。

所以《公羊傳‧解詁》說:「麟者,仁獸也。」意思是說麒麟角末端有肉球,所以這樣的角是無害的。

魏晉南北朝到唐代之間,麒麟的形象開始產生變化。因為麒麟跟「符拔」、「天祿(天鹿)」、「辟邪」外型相似,而使得這些動物之間的辨識產生混淆。

我們根據文獻,大約可以整理出:這三種動物身子都似鹿,有長尾。然而符拔無角,天祿獨角,辟邪雙角;其中,天祿跟麒麟都是一角,但天祿身上有鱗而麒麟身上是毛。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異事》中提到,當時交趾進貢異獸,如牛有鱗一角,有人說是麒麟。但眾人考證認為,這異獸似乎與文獻描述的麒麟有毛不合,又因異獸有鱗片所以不是山犀。之後經過沈括不斷考究,才確認那不是麒麟,反而比較符合文獻中對天祿的描述。

《後漢書‧靈帝紀》:「復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李賢注:「天祿,獸也……今鄧州南陽縣北有宗資碑,旁有兩石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據此,即天祿、辟邪并獸名也。漢有天祿閣,亦因獸以立名。」

漢代「天祿閣」修建於漢高祖七年,主要用以存放自秦國宮廷所獲文史、典籍等。劉向父子在此撰寫《別錄》、《七略》,揚雄曾在天祿閣讀書。然而,《漢書》陳本(最初的底本)卻記載揚雄校書的地為「麟閣」,可見當時已把天祿和麒麟混為一物了。

而自元代之後,麒麟逐漸從鹿(馬)首變成龍首,獨角變成雙角且無肉球,雖仍保持鹿身或馬身的形狀,但有麟片。

傳說麒麟只會在太平盛世時出現。因此麒麟也是象徵祥瑞的神獸。

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這也是「麒麟送子」這個吉祥語的由來。

魯哀公十四年春,隨從哀公狩獵的叔孫氏家臣捉到一隻怪獸,孔子聞訊後大嘆:麒麟現身本應天下吉祥,如今麒麟卻受傷而亡,必然不祥。建議就地埋葬,並築台撫琴作〈獲麟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或許,孔子是藉著本應現身於盛世的麒麟卻命喪亂世中的事件,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同時更是感傷世道淪喪、吾德不彰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