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生活史】扁擔大人

文/周華誠 |2024.07.30
325觀看次
字級

文/周華誠

老輩人,對待農具有一種珍重的態度。父親經常會在農具上寫字(俗稱「號字」),很鄭重其事。他會在扁擔、籮筐、風車上寫名字,多寫「某某某辦」,以及年月;另一種,是在農具寫上吉利的話,如風車上寫「川流不息」、「去浮存實」,稻桶上寫「五穀豐登」,穀倉上寫「大有之年」、「金穀滿倉」等。

有學者研究認為,稻作農具號字,歷史源遠流長,發端於宋代,隨江南開發而興盛。至晚清、民國時最為鼎盛,成為群眾約定俗成的文化活動。

其實,從前人們對待農具的態度,除了惜物之心,也有一種敬畏在。譬如,一柄扁擔倒在地上,小孩子剛要跨過去,大人會及時制止,把扁擔恭恭敬敬地豎在牆角。

扁擔為什麼不讓人隨便跨過去呢?我後來讀到一篇論文《江南稻作農具民俗遺產的文化表現及其意義》(中國農史,二○一五),文章說,在許多地域文化中,農人認為農具上都有神靈,例如扁擔上就有「扁擔神」,也稱「扁擔大人」。而對扁擔神的敬畏,則體現在日常的使用習俗上面。譬如,在有的地方,如果不小心跨越了別人的扁擔,肇事者會被要求承擔一種風險,即一個月內如果用此扁擔挑擔者肩上生瘡的話,醫藥費和誤工費應當由肇事者承擔。

再如鐮刀,亦有「鐮刀神」。據老人說,在收割水稻前磨鐮刀,須用過以後才可以再磨。如果磨過以後不曾使用便又再磨,叫做「磨重刀」,這種刀容易傷到人。所以有的老人特別講究,刀磨過以後,便會用刀尖在地上劃拉幾下,表示用過了,之後才可放心使用。

同樣,稻桶、糧倉作為貯藏糧食的工具,其中就有「穀神」入駐。

稻桶,是農戶家中最為重要的農具。最近我讀一本關於稻作文化的書,看到書上說,浙江東陽民間認為,穀神不在廟堂之內,而是依附在稻桶上。在我家鄉衢州,從前也是有許多講究的,譬如不能對稻桶過於隨意,哪怕是小孩,也不能把腳擱在稻桶上,否則就是不敬。穀倉、米缸,也絕對不可坐在上面;即便米缸裡的量米竹筒,也不可隨意亂放,須好好對待。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米缸不空,永遠都能舀出白花花的大米來。

在鄉下的生活,常常會有一些禁忌。譬如,一粒米飯掉在地上,腳是不能踩到的;譬如,夜裡不能吹口哨;譬如,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則月亮會割人耳朵;寫了字的紙頭落到地上,也不能踩到,應當撿起來塞到紙簍或角落裡。儘管現在想來,很多約定俗成的禁忌都是毫無道理的,也有很多是迷信的成分,居然也流傳了下來。這使得村人的生活,有很多儀式感在裡面,也有很多講究,使日子過得十分莊重。

農具之上,更多的是一種象徵,哪怕是一柄鋤頭、一擔籮筐、一根扁擔,自應好好珍重,才是農民本分。如果農民對自己勞動的工具都不珍惜、不愛護,又怎麼能做好農事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