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玉子
文/玉子
發光的生物總是給人非常夢幻的感覺,為人所知的發光生物有螢火蟲、深海生物等,而深入森林中,還可能發現神祕的發光蕈。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發光蕈超過100種,其中「小菇支系」的成員更是占了大多數。
發光蕈種 生出冷光
台灣的發光蕈有哪些?除較為人知的「發光小菇」之外,高孝偉教授研究團隊更鑑定出幾個新種:墾丁小菇、晶瑩小菇、鹿谷小菇及金星小菇。
那些發光蕈的發光機制是什麼呢?首先,螢光素酶會將螢光素氧化,螢光素的氧化狀態並不穩定,因此後續便會釋出光子、產生微光。發光生物很神奇,產光過程不會產生熱能,因此又被稱為「生物冷光」。
不過,蕈菇究竟為什麼要發光?發光對菇菇有好處或是生態功能嗎?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許久,其中比較主流的假說有3種:
繁衍自保 還是湊巧?
●繁衍功能:吸引昆蟲前來幫忙播種。
菇菇們通常只需要風力就足以傳播孢子,科學家假設部分森林可能鬱閉無風,因此發光有助於吸引昆蟲,協助散播孢子?然而,有的發光蕈僅在「菌絲」上發光,在產生孢子的菇體上反而不發光!這種案例大概就跟孢子傳播無關了。
●自保功能:趨避食菇者及吸引食菇者的天敵。
菇菇對一些生物來說可謂珍饈,也許發光是某種警戒,以此嚇退吃菇的傢伙們,抑或是吸引食菇者的天敵,間接形成保護效果?
●純粹剛好:單純是代謝過程出現的副產品。
由於發光蕈大多都為腐生性,以死亡植物為食,而降解木質素的過程會產生有毒的過氧化物,也許蕈菇在為自己解毒的過程產生了冷光。
無論如何,關於發光蕈的謎團還很多,期待未來科學家們找到更進一步的答案!
想要尋訪發光蕈嗎?發光小菇近年逐漸成為觀光旅遊的小亮點,5月到10月間正是它出菇的時期,它尤其喜愛雨後潮溼的山區與竹林,在阿里山、新化林場、墾丁有機會發現!不過,偏僻的山林有一定的危險性,除了要注意腳邊的蛇蛇之外,夜觀前請一定要探過路線避免迷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