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雙語教育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學校老師們,也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討論。然而,就一個教育公共議題的角度而言,它本身就具有討論性,因此,隨之而來的,是有正面的態度與負面的觀點。身為一位國小教師,同時也對英語學習很有興趣的我,更想和家長們分享的是,在家庭中,我們可以怎樣和孩子一起互動英語,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看電視、卡通節目:如果平常孩子喜歡看卡通的話,不妨試著找幾天,把卡通的字幕轉換成英文,或是直接收看英語卡通。家人平常也可以嘗試看英語新聞、英語頻道,未必是生硬的英語教學節目,可以是體育類、電影類、探索類、生活類,這些播放出來的聲音,都是聽力的學習與刺激。
二、聆聽學習:如果可以,早上起床,可以嘗試播放英語廣播,讓孩子在刷牙、換衣服、吃早餐時,沉浸在英語環境中。雖然未必聽得懂,但至少營造一個英語環境,間接掌握了外國人說話的語速、語調,這對於日後的模仿,極有幫助。
三、共讀共學:近幾年,教育單位鼓勵大家閱讀,推動的幾乎都是中文書。透過現有的共學基礎上,不妨試著一起親子共讀「英語書」,可以是簡單的圖像與單字為主、生活英語,或依孩子能力選擇較有難度的。
四、寓教於樂學英語:透過遊戲來學習,對孩子來說是最願意投入的。爸爸媽媽不妨上網找找看,有沒有哪些英語遊戲,可以和孩子互動的。例如,拼字遊戲、英語圖卡翻翻樂、猜英語字謎、跳格子……這些都能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
五、境教營造:除上述提到的「有意識/無意識聆聽」的學習環境外,小時候,我會在家裡各處,用便利貼貼上單字,以利記憶。因為每天經過這些地方,只要多看一眼,這些單字自然就記了下來。這種視覺的密集刺激,對單字記憶極有幫助。
六、刻意練習:我們並非身處英語系國家,所以機會是需要刻意營造的。也許,可以用英語說平常的生活用語,也讓孩子試著說這些英語。如果父母英語夠好的話,甚至也可以全英語對話;不然就以單字、句子著手,或讓孩子自學。
七、隨時轉換:以個人經驗為例,為了加速自己的翻譯、反應能力,我會嘗試在旁人說話時迅速轉換成英語。例如,對方說:「不好意思,我遲到了,今天路上車子真多。」我便會在心中翻譯,即使有些單字、文法不知如何使用,也可以先記下來,再找時間查詢。
八、出國旅遊:常常,孩子會很疑惑:「生活中又用不到英語,為什麼要學英語?」若經濟許可,不妨讓孩子有出國的機會,可啟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九、與外國朋友聊天:旅遊過程中,鼓勵孩子練習用英語跟別人買東西、辦理入住與退房手續、點餐、問路, 若孩子有困難,父母再從旁協助。
十、瀏覽地圖,增加世界觀:可以在家中張貼世界地圖,或買一個地球儀,讓孩子隨時瀏覽。孩子會慢慢感受到,世界之大、人種之多、語言之廣、文化之特殊……這些都是探索的開始, 有了這樣的動機,也是讓孩子接觸英語的開始。
在家中,父母可以就自己能力所及,協助孩子營造英語學習環境。語言是一種熟能生巧的工具,有了方法之後,自然而然就能慢慢提升孩子的英語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