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女兒儘管有青春期的衝動、易怒反應,然而在善意的α波溝通中,情緒便慢慢緩和下來了……
青春期的大兒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嫌棄餐桌上沒好菜,不開心弟弟又拿走他的筆,還怪罪爸爸太晚回家,搶了他洗澡的時間……做媽媽的愛卿超有耐心帶領,還刻意安排大兒子參加學校管樂團,讓他抒發情緒,但時時鬧脾氣的大兒子,讓為人父母的愛卿超有無力感。
青少年易衝動
「青春期額葉大腦區域存在關鍵的神經可塑性時期,這是青少年冒險、衝動行為達到頂峰,與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重大精神疾病出現的時期……」愛卿在網上找到腦科學資訊,試著理解大兒子情緒衝動的根源,也嘗試讓他有轉移注意力的活動。
愛卿想通了,既然大兒子處處找碴,不如讓他減少在封閉空間的活動,減少他與人短兵相接的衝突,因此,「往外走」是個可行性很高的策略。
當全家人包括爸爸、弟弟,各騎一台YouBike,安全帽戴好,就在河濱步道,一家人前前後後地前行,這時晒著陽光,吹著涼風,老公難得放鬆地說笑話,八歲的小弟也講些學校妙事,大兒子果然神情愉快多了,也少了不滿的言語。
「吳老師,我用了轉移注意力策略啦!」,愛卿說用嘴巴講些大道理勸誡大兒子,還不如創造一個讓他可以抒發個人情緒的管道,大兒子看到步道上快樂談心的路人、草地上肆意追逐的兒童,加上藍天白雲……鬱悶的情緒整個疏通了。
一致性的共鳴
麗欣也正面臨青春期女兒的挑戰,兩個人常唇槍舌戰。正在苦熬過程,有一天在「幸福導師班」,聽到我講解「鐘擺共振原理」時,她恍然大悟了。
原來在同一空間內,「同一頻率的振動,會產生一種共振的力量,進而改變既有的物理現象。」聽到這裡,聰明的麗欣想到:「那我和女兒在家中相處,是在同一個空間,可是為何還沒產生和諧的共振效應呢?」
麗欣問得好,這也是許多家長氣惱的地方,明明好言相勸,可是青春期的兒女就是口氣很衝、態度很差,一副不服管教的模樣,尤其有些習慣用嚴厲方式「對付」孩子的爸爸,使得家中衝突四起,雞犬不寧。
為了找到和女兒一致性共鳴的相處,麗欣接受我的建議:降低講話時拉高的聲調,做到溫和的、引導的「同波共振」。表達時,麗欣不要邊走邊說,也不要一路走遠,就是讓自己的聲音、語調、語詞在α波(腦波在8~12週次,是放鬆、愉悅的腦電波)狀態,女兒儘管有青春期的衝動、易怒反應,然而在善意的α波溝通中,情緒便慢慢緩和下來了。
繞出「青春期風暴」
「我屢試不爽耶!」麗欣報告了心得。她表示:「當情緒被女兒挑釁的態度惹怒了,立刻先對女兒說:『我去調整一下!』然後跑進廁所,對著鏡子說:『我是有成長的好媽媽。』不到一分鐘再回到女兒面前,打開α波的溝通頻率,聲調往下降,臉部肌肉往上調,這時,被軟化的女兒乖乖就範,該做的事就儘快做了。」
「把孩子的怒氣化為成長的勇氣,這不是皆大歡喜嗎?」,麗欣在女兒「青春期風暴」裡,總算繞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