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01
徐永旭原本想當運動員,卻因為受傷不得不放棄,在讀公費師專時,他一邊學古箏;畢業後,白天在學校教書、晚上教古箏;拚了10年後,他一頭栽進陶藝的世界,當起全職藝術家,不但克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痛楚,堅持創作,還時常飛往國外參展。徐永旭分享:
「經歷逆境時,不要把它當負面,才有機會走出來。如果一直當它是負面,就會難以脫身。」
02
導演巴沃邱寧多傑(Pawo Choyning Dorji)出身不丹貴族,因父親曾是不丹駐科威特外交官,讓他決定遠赴美國念政治系,同時主修外交關係;畢業後,他意外成為導演,透過電影向大眾分享不丹純樸的風光,作品還讓他兩度入圍奧斯卡。巴沃邱寧多傑認為:
「人生就像彩虹一樣,變幻無窮且充滿驚喜。」
03
英國倫敦「SILO」餐廳2015年就起開始實踐零浪費,從食材的選擇與運送、菜餚的烹調方式,都依循環保理念;就連桌椅、餐具、廚具等,不是用再生材料製成,就是二手物品,2021年更獲得米其林綠星肯定。創辦人道格斯.麥克馬斯特(Douglas McMaster)表示:
「SILO的初衷,便是來自我們對食品產業革新的實踐及尊重──尊重大自然、尊重農夫,尊重食物。」
04
張逸軍是台灣首位入選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的舞者,2012年他回台創立「仁山仁海藝想堂」,希望用藝術牽起人與山海的連結;為了推廣蔬食及生活禪,2022年他在開辦「療癒學院」,讓人們體驗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張逸軍分享:
「取名療癒學院,並非指我們被自然療癒,反而是希望人類能透過自身行為,友善、療癒孕育萬物的自然大地。」
05
Lucy Hsu是越南難民的女兒,23歲才拿到人生第一本護照,在攻讀碩士之前,她決定當背包客遊歐洲,並自此愛上旅遊,並訂下環遊世界的目標;因家境貧寒,她透過義工交換計畫及寄宿家庭,來換取食宿,2023年5月成功踏入193個國家地區。Lucy Hsu分享:
「我非常感激這些旅行,它教會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價值:耐心、感恩、堅持、愛、接納、善良、平衡。」
06
吳榮州從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後,秉持「到需要的地方行醫」的信念,決定到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屏基急診量,占屏東縣的3分之1,為此,他創立屏東第一個心導管室,每月執行超過100例心導管手術。行醫30多年的吳榮州說: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當醫師可以被病人需要,盡力幫助,不會覺得辛苦。」
07
正常大小的毛衣,每英寸可織4~8針,但美國編織藝術家克羅姆(Althea Crome)的微型毛衣,每英寸至少可織80針;她的迷你作品,細節都很到位,除了自然景色,梵谷、畢卡索的名畫,都能被她織成小毛衣、毛襪或手套。克羅姆表示:
「追隨你的熱情,並致力你熱愛的事情。」
08
演員白家綺國小就開始打工分擔家計,除了在路邊賣衛生紙跟原子筆、發傳單、擺地攤,甚至還幫人洗頭、按摩等;她第一段婚姻遇人不淑,前夫不但外遇,兩人合開的餐廳遭遇金融風暴倒閉,還因此背負大筆債務,面對這些打擊,白家綺學會正向面對,也常鼓勵大家:
「如果我們從小到大,沒有經歷過這些苦難跟困苦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