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01.
雲門舞集《九歌》中,李靜君的女巫一角,被視為舞作的經典;不過,鮮有人知的是,她迷人的舞姿背後,是身體長年的病痛,30歲開始,髖關節開始發痛,48歲還罹患肺腺癌。但與病痛共處中,她學會用同理心愛護自己與他人,並將經驗融入舞蹈。李靜君認為:
「不經歷辛苦,很難打開慈悲心與同理心;體驗逆境,你才有機會去當更善良的人。」
02.
阿洛除了是阿美族歌手,也是製作人,為了彌補阿公離世時,來不及道別的遺憾,她恢復原住民名字,還開始學母語,並用母語創作音樂,並製作音樂實境節目《你的島嶼我的家》,串聯南島語系根源,藉此找到對台灣原住民身分的認同。阿洛表示:
「當一個人懂了自己的身分跟歷史,才有辦法從文化裡面找到自信跟自愛。」
03.
林佳慧國三開始半工半讀,還參加技藝班增進烘焙技能,因帶自己做的餐點回家時,看到家人吃得很開心,點燃她對烘焙興趣;除了修讀食品科學系增加知識,也參加烘焙社團,專注西點烘焙、拉糖工藝,並時常參加比賽,還考取9張烘焙相關專業證照。林佳慧分享:
「母親用愛教會我克服一切困難,期許自己成為光,才能照亮身邊的人。」
04.
儘管家人不看好創作這條路,但阻擋不了鄒駿昇熱愛畫畫的心,為了精進繪畫技藝,他前往英國金斯頓大學、皇家藝術學院讀書;雖然讀到自律神經失調、引發高血壓,卻也讓他找到自己的創作風格,並在2011年拿下波隆那SM國際插畫大獎首獎。鄒駿昇表示:
「人生總是要試,失敗了再說。」
05.
10年前,派翠克.布林利(Patrick Bringley)因為哥哥罹癌,讓他決定離開《紐約客》雜誌,前往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擔任警衛;他在此認識形形色色的遊客,也在藝術品療癒下,走出喪親之痛。布林利鼓勵大眾參觀時,可以勇敢向內思考:
「尋找想法,不是為了找到正確答案,而是為了更加了解心與腦,期待大家在此找到生命燃料,帶回世界繼續冒險。」
06.
楊信從小在中國大陸北京長大,在耳濡目染之下,他成為「北京傳統繪畫顏料配製技藝」第5代傳承人;為了推廣傳統文化,他除了運用傳統顏料繪製「京味」作品,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他每年至少會參加30場。楊信強調:
「隨著時代變化,許多舊有習俗已經愈來愈被淡忘,我的初衷就是保護老北京文化,保護文化遺產不能被淡忘。」
07.
吳哲銘從屏東師範學院(現為屏東教育大學)畢業後,被分發到彰化偏鄉學校頂庄國小任職;他常鼓勵學童發展多元興趣,2013年開始推廣花式足球,孩子透過參賽、表演,找回自信、學會自律、團隊合作,就連過動症孩子都變得更專注。吳哲銘說:
「我會持續搭建舞台,行走校園,讓更多孩子有機會看見生命不同的可能性。」
08.
不忍見到食品被棄置,2014年,販售剩食再製餐點的餐廳「Instock」在荷蘭開張,營業前,成員都會開著貨車,到超市取得要被丟棄的麵包、蔬果,也到傳統市場、甜點店蒐集樣品、邊材等,由於「收成」不一,所以菜單每天都不一樣。成員梅爾說:
「我真的無法忍受這麼多可以吃的東西,被扔進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