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在自助助人的過程,小菁媽媽重拾活下去的勇氣,也和小女兒搭起共同成長行列,隨時可以心事分享,也可以各自活動。
「吳老師,女兒的日記我可以看嗎?」
這是天底下父母最矛盾的「點」,偷看了,等於不尊重隱私;不看,若孩子整天不吭聲又如何及時協助?
那天,小菁媽媽在整理大女兒遺物時後悔莫及,淚水直流;大女兒心思極為細密,和同學相處的不解,和家人相處的壓抑,在她流暢的文筆中竟隱藏著不斷自責的語句。
為什麼不聲不響?
小菁媽媽全無心理準備,十五歲的大女兒竟然一瞬間就不在人世間了,警察通知她時,她想大聲問女兒:「為什麼?為什麼?」
一躍而下的大女兒躺在那兒無聲無息了,小菁媽媽完全無法承受,不明白大女兒為何如此不快樂?是停止憂鬱症的藥讓她有戒斷反應?心理醫生做過評估,不是OK嗎?而且家人說說笑笑,也看不出任何破綻啊?
小菁媽媽不斷回想著,導師常誇讚大女兒熱情參加活動,學業成績也不錯,導師還曾羨慕地說:「有這種女兒,真是老天爺疼妳啊!」不料,事件發生後,做媽媽的她才發現自己完全不了解大女兒,每次放學回家不是神情愉快,還和妹妹打打鬧鬧嗎?只有提到「爸爸」兩個字,她才臉色略顯慍怒。
她賜給大女兒一個生命,大女兒卻賜給她一條活路。大女兒走了後,小菁媽媽度過一年失去笑容的日子,但也讓她終於有勇氣和曾經外遇的丈夫和平分手。
更大的改變是小菁媽媽辭去原來的工作,開始唸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社工學分班,兩年後考上社工師執照,正式進入家庭訪視,扶助家庭功能失調的助人工作。
妳懂什麼?
記得第一次陪伴一對爸媽時,自己心理還沒準備好。那位爸爸看見她單薄的模樣,怒斥:「妳懂什麼?」小菁媽媽鼓起勇氣大聲回答:「我一樣走過失去女兒的歷程……」那對痛苦的爸媽剎時停止不滿和攻擊,靜下心後,在小菁媽媽的陪同下,第一次打開兒子的房門而放聲大哭……
小菁媽媽如今已能駕輕就熟陪伴各式各樣的家庭困境,有拒學症的孩子;有吵鬧不休,嚴重影響孩子情緒的夫妻;有準備帶幼兒尋短的單親媽媽;有被孫子嫌囉嗦而追打的阿媽……
這些年的歷練中,小菁媽媽已是獨當一面的專業社工師,不但工作上兢兢業業,在人生旅程中也是穩定開心。
活下去的勇氣
近日,小菁媽媽跟我聊到大女兒時,還是有遺憾,但不見憂愁了。她的人生已走過「悲傷五大階段」(伊麗莎白.庫勒博士),從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悲傷,到接受。在自助助人的過程,小菁媽媽重拾活下去的勇氣,也和小女兒搭起共同成長行列,隨時可以心事分享,也可以各自活動。
在網路上,小菁媽媽還加入「遺族關懷協會」,擔任管理員角色,和群組內網友主動協助有憾事發生的家庭。根據研究顯示:每一位自尋了斷的人,可能影響周遭六位親友,而且長期陷入自責、悲傷的情緒,還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小菁媽媽在活回來的這條路上,已做到坦然分享心路歷程,回歸正常生活,盡心盡力協助個案。
她告訴我:「人生峰迴路轉,到處都有生命力量的。」望著小菁媽媽娟秀而且堅毅的臉龐,我既心疼又佩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