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一忠
俗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人都很熟悉,或許是因為《西遊記》裡也寫到:「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愛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賊也?」意思是不能憑外貌美醜,判斷人品能力的好壞高低。
關於這句俗諺的源起,一說和孔子的學生澹臺滅明有關。春秋末年孔子開班講學,澹臺滅明前來報名,由於其相貌古怪醜陋,略帶幾分兇相,不孔子見他其貌不揚,不符合君子形象,便拒絕他入學。澹臺滅明失望之餘,決定刻苦自修,歷經多年苦學有成,為了展現才華,至各地授課。由於他勤勉敬業,品德高尚,求學者絡繹不絕。
澹臺滅明培養好學之士成為社會菁英,形成儒家在南方極具影響力的學派,終於獲得孔子的肯定,後來更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發現其優點,曾懊悔地說:「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臺滅明的字)。」後世之人便將此話譯為「人不可貌相」。
還有另一則傳說。從前有個宰相,三個兒子都娶了媳婦,其中三兒媳長相最為醜陋,未出嫁前就被稱為「丑姑」,但是卻很聰明。某年中秋,兒媳要回娘家探望雙親,宰相想考三個兒媳婦的才能和智慧,便說:「妳們給我帶一把布兜風,再用紙包一團火回來。」大兒媳和二兒媳沒能解開謎題,只好空手而歸。而丑姑帶回一把布做的扇子,一個紙糊的燈籠,正是宰相心裡所想。
又有一次,宰相直諫惹怒皇帝,皇帝一怒要殺宰相,文武百官下跪求情,皇帝便出道難題:「若要我不殺他,除非三天之內把海水變成酒。」宰相不知如何解決,當晚病倒在床。丑姑得知原委,說到:「公公不用擔心,明早上朝時帶我前去,我自有辦法。」隔天早朝,皇帝見丑姑長相其醜無比,對她並不看好,便問道:「妳有辦法能把海水全都變成酒嗎?」丑姑從容不迫地回答:「此事不難,請皇上先派人測量海水共有幾升,我才能用同樣的酒去替換。」皇帝聽了一驚,海水怎麼可能用斗來量,這才發現丑姑確實有膽識,而且聰明過人,不禁說到:「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正如《淮南子‧泰族訓》所云:「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一般人多喜愛俊男美女,從表相決定對方的人品、能力。但由這些故事可知,若只根據外貌評斷一個人,或以現狀低估他人的未來,往往無法得出正確的判斷,甚至因此導致得不償失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