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齋唸佛的老奶奶》
圖/香海文化提供
文/潘煊
高齡90歲的台灣國寶級文學大家黃春明,在入夏的5月,由香海文化出版《吃齋唸佛的老奶奶》文學繪本。全書交織著音律活潑且故事生動的詩作,以及年輕畫家吳曉惠承自黃春明撕畫靈魂的繪圖,尤其封面、封底是詩人親作的撕畫真跡,有聲有色地流淌出老奶奶虔誠誦經的生命之歌。
詩情盎然的敘事線
黃春明的小說成就蜚聲文壇,超強的敘事力也展現在寫詩上,場景、角色、情節、人物動態,造境十分鮮明,讀他的詩就如賞看一部微電影。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全詩共116行,盪漾著民謠般的音律,許多段落的尾句,都以「南無阿彌陀佛喀喀鏗/喀喀喀喀鏗」托底,讓讀者在迴環復沓的音樂性中,身歷其境地感受情節的起承轉合。
奶奶從上面的波羅蜜多經
一直唸,一直唸
一直唸到下方的金剛經
奶奶誦經聲喃喃
南無阿彌陀佛喀喀鏗
喀喀喀喀鏗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日虔唸,佛經紙張變黃,奶奶白髮蒼蒼,詩進入到翻轉的情節,蛀蟲出現了,從波羅蜜多經吃到金剛經,在佛經都被啃光後,黃春明詩筆下奶奶與蛀蟲的戲劇性,既緊張又詼諧:
蛀蟲慢慢爬向銅鐘望
銅鐘硬硬啃不動
蛀蟲改變主意向木魚蠕動
奶奶看在眼裡,密密敲打木魚
而忘了敲鐘
本來可以聽到喀喀喀喀鏗
現在只聽見一連串的
喀喀喀喀沒有鏗
語言率真、直白不造作,詩人含藏童心童眼看世間,充滿童趣正是黃春明詩作的特色之一。
當這首詩的脈絡來到後半部,黃春明以57行情意盎然的文字,盡寫奶奶為了不讓蛀蟲吃掉木魚,又不忍心孩子們把蛀蟲打死,只好不斷使勁把木魚敲得劈哩叭啦跳,奶奶三天三夜沒吃、沒睡覺,詩人這樣描繪:
奶奶奄奄一息
木魚也奄奄一息
喃喃聲更是奄奄一息
兒子們圍著她流淚歎息
奶奶的經堂掛上了西天的圖樣,詩進入尾聲。貫串全詩的「南無阿彌陀佛喀喀鏗/喀喀喀喀鏗」,可說是奶奶誦經不懈、唸到身心合一的生命背景音,而當這個聲音變成老和尚為她誦經,奶奶圓滿了她的一生,而黃春明營造的整體詩境,也巧妙地完成了場景的置換,寓意耐人尋味,詩法純熟動人,自自然然地引發讀者的共鳴。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是黃春明在2000年發表的詩作,當年星雲大師在報上讀到這首詩時,即印象深刻。
2008年6月,佛光大學以黃春明熱愛鄉土、從事創意小說文學、兒童戲劇和社會關懷等貢獻,頒贈學校的第一個榮譽博士學位給他。
綿延二十多年的情義線
星雲大師在黃春明的學位頒授典禮上,談到了與這首詩最初的因緣:「記得有一天在《聯合報》上,看到一篇文章〈吃齋唸佛的老奶奶〉,我現在已經很少看報紙,但看到那篇文章,讓我有很多感想,覺得文章寫得真好。後來就一直蒐集黃老師的作品。」大師說自己數十年來,沾了宜蘭的光,宜蘭的山水孕育自己可以在世界各處走動,「我想,這個博士學位,無以表達對黃老師的加分、嘉勉,增添一些什麼,只是表示我們對黃老師的敬意。也可以說,佛光大學在宜蘭這個地方,承蒙宜蘭的父老鄉親給我們愛護。」
一首詩結成了一份長遠而開闊的緣,〈吃齋唸佛的老奶奶〉字句所連結的,不只是詩藝的美學表現、赤子之心與護生理念的傳達,更有星雲大師對黃春明的藝文情誼及敬意,對宜蘭大地與父老鄉親的感謝之心。
黃春明雖已高齡,但心中仍保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吃齋唸佛的老奶奶〉如今以文學繪本形式再現於世人眼前,回首漫漫歲月,就如一片流域緣起於一泓湧泉,至今二十多年,依然繼續無盡地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