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01
57歲時,楊崇奇被迫離開待了22年的電子產業,一直想重回相關產業的他,卻發現年紀這個障礙,已經抵不過他的豐富經歷和外語優勢;因此,他決定轉換跑道,開始在台南老爺行旅當起房務員,逐步精進技能、找回成就感。楊崇奇體悟到:
「每一個職務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而愈是正向思考,整個生活也會改善。」
02
10年前,俄羅斯莫斯科藝術家舒利亞克(Nastasya Shuljak)收到一包羊毛,她把這包羊毛做成熊與兔子的羊毛氈作品,讓她愛上這項手工藝;近年來,她發揮想像力,把羊毛氈創作成療癒的動物、精靈等,希望為大眾的生活帶來歡愉。舒利亞克說:
「創造這些散發出平靜、歡樂感覺的羊毛氈生物,有一個簡單的目的:帶給每個人微笑。」
03
為了鼓勵偏鄉孩童多閱讀,台北士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圖書館主任鍾允中發起「送愛偏鄉」活動,募集、捐贈圖書,並整理校內3C產品,帶領學生前往38所偏鄉小學,指導當地孩童學習運用電子資源。鍾允中表示:
「教育,是為學生打開人生與世界的窗、給學生飛行的翅膀。」
04
20年前,50歲李淑秀萌生想編布偶劇的念頭,但市面上沒有她想要的布偶,促使她踏入布娃娃創作領域;無師自通的她,跳脫傳統創作框架,為布娃娃縫上生動的表情,且每套穿著、場景,她皆別出心裁,純手工一針一線慢慢縫出來。如今71歲的李淑秀分享:
「人其實都有潛力,只是有時沒有機會發掘,不要因年齡而自我設限,上了年紀做什麼都不嫌晚。」
05
尼爾.沃拉(Neil Vora)是美國非政府組織「保護國際」的防疫研究員,曾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服務近十年的他,在追蹤各種感染性病毒多年後,他發現,疫病源於人與自然的脫節,呼籲大眾保護自然、雨林,才是防疫之道。沃拉相信:
「當我們保護熱帶雨林後,就等同保存『大自然的醫藥箱』,我們的存活有賴大自然。」
06
張婷雅曾在台灣、法國攻讀法律系,但她在台灣就學期間因認識爵士樂手,決心先追逐音樂夢;幸運的是,她受到唱片公司Art District Music青睞,2021年在法國發行第2張爵士專輯,被媒體評論譽為「爵士新星」。張婷雅說:
「爵士樂讓我感受自己的存在感,也找到自己的聲音,不是別人的,也不是別人期待的,對我來說很重要。」
07
林巧涵曾夢想當警察,但一般警察特考連兩次失利後,她認命成為上班族。經過6年多,儘管生活穩定、工作待遇不差,她卻不願將就過一輩子,決定辭職追夢;基於自己對潛水的興趣,她轉報考海洋行政,一年順利上榜。林巧涵認為:
「你累積的努力不會白費,最後一定會以你希望的方式呈現,只要你想要。」
08
棒球在非洲是十分冷門的運動,烏干達有一名18歲少年卡桑巴(Dennis Kasumba)仍懷有棒球夢,因為家境貧寒,他用輪胎、水桶練習接捕,還在雨中練投、扛石頭重訓,獲得MLB美國職棒注意,去年進入MLB選秀聯盟(MLB Draft League)練球。卡桑巴說:
「我不會讓出身,阻止我實現遠大的夢想。」